■ 文/葛小霞
芦苇是生在滩涂的。只有坑洼的浅滩湿地,才能生长出纤弱而坚韧的芦苇。
童年时,我是在芦苇丛边长大的,以为芦苇很普通,普通到像家门前的尘土。
当我在文创店,看到蓬白柔和的芦花插在原土色的陶坛里,还依然保持着在风中翩跹飞舞的形状。我才发觉,芦苇早已入了中国人的意境和诗文。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古诗中的芦苇有着春天萌发的盎然,秋天思念的清凉和岁月安好的温柔……
白絮如飞的芦苇,也藏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但却是另一番景象。
家旁有一条清清小河,两岸长满郁郁葱葱的纤细芦苇。哥哥在砖头下挖出红蚯蚓,到芦苇稀疏的地方钓鱼,自制的鱼竿像倒下的一根长芦苇,斜伸向水面。哥哥端坐在河岸,静静地看着鱼线上的浮子。浮子突然往下沉,他迅速地提起鱼竿,却提不动,鱼竿前端已经成了弧线,看来鱼不小。哥哥呼喊:快来帮忙。大伙甩着脚飞奔来:“乖乖!这条鱼够大!”几双手握上了鱼竿,一起用力向后拖,水面开始漾起大的波纹,水底有青黑的挣扎和反抗。再加把劲,线直了,接着,线断了。隐约可见水面下是一大截粗壮的老树枝,被泡成了鱼色。大伙儿笑得开心极了,像一丛与风拔河过的芦苇。
那时候的秋季,我们那儿几乎家家都要拾棉花,拾上来的棉花铺在芦苇编的帘子上晒。雪白的棉花惬意地躺在竹黄的芦苇帘子上晒太阳。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几大朵长方形洁白的云,托着云的晴空便是这些芦苇帘子。午饭前后,我们会给棉花翻个身,一边翻一边抖,确保每一朵棉花都有阳光的味道。放学回家必做的事是把芦苇帘子两边的棉花往中间堆,然后盖上塑料布,两边没有棉花的芦苇帘子上正好可以压上砖块,可以防露水。
这些芦苇帘子是母亲在上一年的冬天就开始准备的。她到农场割芦苇,因为农场的芦苇比较粗壮,一捆捆地拉回来。寒冷的冬天里,她在家编芦苇帘子。先要挑选出挺直的芦苇,去掉叶壳,剥掉壳的芦苇像一根根细长抖擞的竹子。靠着墙壁,搭一个架子,系一根横档,确定塑料绳间的距离,在塑料绳两端各绕一块砖头,挂在架子的横档上,放一根芦苇,就对调砖绳。每对调一次,都必须压实。编帘子有讲究,芦苇的关节几乎都在同一条线上。我的四婶更厉害,她能把芦苇的关节编出图案来。她和母亲都会缝纫,冬天时给大人孩子做棉衣,棉衣上缝的扣子都是她们自己用零布头编的盘扣,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精巧的盘扣出自她们拾棉花编芦苇帘子的粗糙开裂的手。
现在世业的家门前有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两丛野芦蒿,有几年也种过睡莲,秋冬时会有野鸭在上面踱步,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羡慕邻居的池塘南边长了茂密的芦苇,春天碧绿一片,秋冬泛白的芦花像船帆,像流苏,像水袖……像从中国文化中走出来的一位伊人。
这已然不似幼时那般的芦苇,幼时的芦苇在童年的回忆里,在风中的往事里,在艰难温暖的日子里。
《诗经·卫风·河广》上写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又广,一条苇筏就能航。
喜欢七堇年的《尘曲》“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心里想去的地方,穿着简陋的草鞋也可以到达,生命是一条逆流的河,即使乘一根芦苇(比喻一叶扁舟)也可以航行到远方。
坑洼的人世间,谁又不是“一苇”呢?做自己的一叶扁舟,航向航程航速都在你自己手上。唯愿美好温暖常驻,对抗生命短暂虚无。
我特别想在自家的池塘边也种上一丛芦苇,在芦苇里种上一个旧旧的自己,一直往大风吹的方向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