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0日
第014版:银潮周刊

穿行赛罕坝

文/雷晓明

“绵延起伏的丘陵”“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林地间碧绿的湖泊”,还有郁郁葱葱的山坡上的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风电钢柱与旋转的白色桨叶”等等,构成了赛罕坝广阔天地的绿色生态美景。这是我近日穿行于赛罕坝林场,见到的一幕幕令人陶醉的壮观景色。

赛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属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系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余脉、阴山余脉交汇处。海拔1010-1939米,距承德市230公里,离首都北京约280公里,是京津冀等省市抵御西伯利亚沙尘风暴的第一道屏障。

赛罕坝林场旅游区全场总面积140多万亩,为典型的丘陵地带。我们穿行在森林间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只见公路两侧大面积种植的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树、白桦树,高低错落密集分布在山坡上。这里除了茂密的树林,便是遍地茵茵绿草和一个个清澈的湖泊。

我们沿途近百公里的路上,所见到的树木并没有江南地区的那么粗壮高大。导游向大家讲解道,这是因为承德赛罕坝地区海拔高度平均在1500米左右,气候条件较为恶劣,越冬期长达六七个月,冬季气温平均为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最低气温达零下四十余摄氏度,给树木的成长造成很大影响。因而每年中仅有4至5个月为阳光充足和水分充沛的时间,树木的成长周期尤为缓慢。我们见到森林中的各种树木,其胸径大都在20厘米左右,明显偏瘦,高度大都在七八米左右。

在路边不远处我见到一排排高两米多低矮的云杉树,导游讲,它们个头虽不算高,却已生长了15年左右。正因为成片的森林成长不易,当地林业部门十分珍惜,林木的管理措施十分严格。多年前,山林间的居民,已全部迁居到山下集镇居住,在林间公路两侧设置了防护网栏,间隔设有无数个电子监控设备,严防火灾和各种人为因素损害林木。据导游介绍,现今的森林养护管理已使用了智能型的现代化技术。

置身坝上森林,目睹着大片茂盛的树木,不由让我回想起曾经观看过的一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剧中描写的便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那一幕幕震撼心灵的剧情,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当年赛罕坝机械林场,一代热血青年,满怀激情,不畏艰险,在沙尘风暴、冰天雪地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扎根寸草不生的茫茫荒漠之中,战天斗地,艰苦拼搏,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失败,仍坚持种苗实验、种植不止,五年,十年,二十年……最终给这上百万亩的沙丘带来了绿色的生命。剧中人物为了植树造林,改变面貌,无怨无悔奉献了汗水、青春、热血和全部智慧,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形象,是成千上万的几代林业人奋斗一生的光辉缩影。

无独有偶,此次行程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张师傅,正是当地县林业局的职工子弟。在服务区休息时,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父亲在坝上植树造林的种种往事。少年时,他时常顶着狂风沙尘,与父亲艰难地在荒漠上一起刨坑种植树苗,从早干到晚,手上常打起血泡,因地质条件差,每种下百余棵树苗,成活的仅有10余棵,他父亲一干便是四十年,终于看到了一片葱葱绿色。如今的赛罕坝,上百万亩树木巍巍挺立,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在护佑着京津冀大地。

几代艰苦创业的林业职工,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孕育了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勇于奉献的赛罕坝精神,数万林业工人用勤劳的双手,默默苦干实干,创造了治理荒漠的人间奇迹。曾经的荒山野岭,绵延的沙丘,变成了神奇的绿洲。

现今,赛罕坝林场的森林面积有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旅游季节,车辆、游人川流不息。我们在坝下的国家风景一号大道旁,见到一座高大醒目、造型别致的雕塑,导游告诉我们,这是201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给赛罕坝林场的“地球卫士奖”。

2023-09-10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69596.html 1 3 穿行赛罕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