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禇发云
1970年6月,正在某部后勤处运输队任文书的我,接上级通知,携个人物品,打起背包,佩戴手枪,到合肥大蜀山军部参谋教导大队报到。
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后,全国地方高等院校全部停止招生。军事院校中,除了培养飞行员的少数空军航校还在正常运转以外,其他院校也已经停办。各级教导队成为培养部队基层干部的主要途径之一。
来自军、师、团三级机关的作训、军务、侦察、通讯、炮兵、防化、工兵、战勤等各专业的现职参谋60余人在合肥大蜀山军部教导大队集结,在这里接受为期3个月的参谋业务系统培训。
大蜀山海拔284米,位于合肥市正西方,距市中心10公里。山上山下均被森林覆盖,树木苍翠,郁郁葱葱。教导队就在半山腰的茅屋中,号称“草棚大学”。在这里我们完成了主要教学任务,最后的阶段,将走出营区,向西南方向沿肥西一线,演练行军作战、识图用图、兵种协同、通讯联络等作业。
肥西县,典型的丘陵地貌。50多年前,这里还比较闭塞,经济相对落后,但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盛产原生态的农特产品。当时就有顺口溜“肥东到肥西,买只老母鸡”,可见肥西老母鸡名气之大。依现今标准,就是绿色天然农产品了。参训队野营训练的第三天,宿营张老圩。
记忆中,那天到达张老圩时,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感觉。紫蓬山下紫气东来,张老圩畔山环水抱,生态环境极好。圩门外两棵高耸入云,形如巨伞的悬铃木,历经100多年岁月,依然峻秀挺拔,俨然成为张老圩的象征。树上数不清的鸟巢,成百上千只白鹭绕树翱翔,云集栖息,蔚为壮观。此情此景,如入仙境。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一支以江淮子弟为骨干的军政力量曾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几十年间的国祚,这就是晚清李鸿章创建的淮军。散落在肥西县的张老圩、刘老圩、周老圩等上百个圩堡,便是当年淮军团练的根据地。
史料记载,以周公山、大潜山、紫蓬山为中心的肥西团练武装,凭借其有利地形,曾给太平军、捻军造成很大威胁,连太平天国后期名将陈玉成、李秀成都惧其三分。“相戒,勿犯三山”(合肥张氏族谱《张荫谷墓表》)。
这些遗留的圩堡在抗战时期也起到过重要作用。1938年合肥地区沦陷后,重建的合肥县府址和主要抗战根据地就设在张老圩。
肥西圩堡群中走出了不少历史文化名人。张老圩是淮军的实际组建者,后期官至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故居。还有威震海疆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出兵朝鲜,屡战日军的直隶提督叶志超;抗日保台的福建陆路提督唐定奎等都是肥西圩堡出身。1948年秋杨振宁回国探望老同学,就在肥西唐老圩与唐德刚相聚。民国时期有“张氏四兰”:大姐张元和,昆曲名角顾传玠夫人;二姐张允和,语言学家周有光夫人;三姐张兆和,作家沈从文夫人;四姐张充和,耶鲁大学傅汉思教授夫人,也是张老圩家族的后裔。
这些淮军将领的圩堡群故居四面环水,外观有碉堡箭楼,坚硬不侵,圩内又如同庄园,瑰丽无比,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参训大队行军至张老圩宿营后,已是夕阳西下。极目远眺,在似火晚霞中,由远及近飘来白云朵朵。那是大批鹭鸟归巢。充满生机的天空,把人们带进一种人和自然极为和谐的境界。
有资料说,合肥地区的古树名木,九成栖居在肥西。古树被称为树中珍品,“活的文物”。它们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老圩现在的悬铃木还是那样苍劲挺拔吗?树上栖息的众多白鹭还是那样悠然自得吗?有机会一定再去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