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黄政一
1980年7月12日,海上首家个体者陈贵根经营的饭店“味美馆”在华山路诞生。伊向亲友筹措2000多元,置办了电冰箱、桌椅、保温桶、电扇等用具,腾出一间自家住房作为店堂,开张第一天供应13个菜肴,代客买啤酒并自己配制冰冻橘子水、地栗羹。只可惜开了三个月就关张了。
1984年“老三届”丁宝根600元起家在乍浦路开出一家个体点心店,营业执照为虹口区001号。几年后升格成了“丁香饭店”,成为“乍浦路美食街”上“首位吃螃蟹的人”。乍浦路1989年有个体饭店13家,到1992年迅猛发展到76家。
1987年,王慧敏辞职在长沙路开出小饭店“小南国”,弹指一挥间,今朝仍风光。“黄河路美食街”也风光无限了二十多年,大大小小饭店摩肩接踵各家做自家的生意。每年年三十、大年初四子夜前,黄河路、乍浦路上的烟花爆竹那真是响彻天边,子夜之后还意犹未尽,马路上已铺上了“红地毯”。
三十多年来海上餐饮风起云涌,兴旺发达。有“来天华”、“阿毛炖品”、“我家餐厅”、“人人餐馆”、“致真酒家”、“白家餐室”、“欣欣小厨”、“美林阁”、“红子鸡”、“和记小菜”、“悦来酒家”、“王朝大酒店”、“鲜墙房”、“圆苑酒家”、“逸谷”、“上海人家”、“虹桥人家”、“煌庭人家”、“南伶酒家”、“家乡饭店”、“吉士酒家”、“花园饭店”、“上海壹号”、“老丰阁”、“牧羊餐厅”、“鹭鹭酒家”、“保罗酒家”、“葡萄园酒家”、“瑞福园酒家”、“咸亨酒家”。
还有“私房菜”、“老洋房”、“小屋餐厅”、“粥天粥地”、“绍兴饭店”、“海金滋”、“兰心”、“茂荣”、“春”、“衡山小馆”、“衡园酒家”、“沈记靓汤”、“海上爷叔”、“席家饭店”、“大风车餐饮会所”、“孔家花园”、“苏浙汇”、“丰收日”、“黄家传菜”、“上海早晨”、“上海老站”、“九车间”、“新农村”、“天天渔港”、“唐宫”、“东骏”、“叙福楼”、“采蝶轩”、“名豪”、“阿一鲍鱼”、“东亚潮州酒楼”、“避风塘”……
这些酒家的当家人大都是老上海,大都发展了二三十年,阿庆嫂当家的也勿少。有些店开在弄堂里,一只六七平方米的亭子间成了雅座包房。侬想排好队一家家吃下来,估计要大半个月。对于老饕们来说眼福口福都有了,就是嫌皮夹子里分(喻钱)忒少了。“小南国”、“梅园邨”、“王朝”、“丰收日”、“顺风”、“申宴”、“海金滋”近二十年更是版图大扩展,有的甚至在海外生根,但有的因种种原因歇业了。
老人讲每天眼睛睁开第一桩事就是吃,一日三餐,雷打勿动。夜饭吃好火头军就在想明朝吃啥?而且要一家老小咨询一下。最最吃勿消的回答“随便”,让火头军憨脱一节课。火头军手上就是这几张牌,辰光一长,失效了。老朝没条件都是自己买菜烧,一家人将就着填饱肚皮。
现在条件好了,嘴巴都吃刁了,差点“下岗”的火头军倒是翻身得解放了。工作、生活节奏成了“快三步”了,也催生了各种饭店饭堂快餐厅面食店如春潮般地涌起。贴心的老板和大厨脑子动足,为了减轻五湖四海火头军们的压力,大力推送丰简随意的海派“半成品”或熟食,铜钿付了拎包就走。要么网上订购,快递小哥立马送达,路程近的拿到手的有些菜还是热乎乎的。
“静安别墅”有一位姓蔡爷叔开了一家馄饨店,为了把儿时记忆留住,伊拉出品的一碗小馄饨,卖相极好,汤头鲜,皮子薄,肉肉鲜,蛋皮、紫菜、虾皮、榨菜末、葱花、胡椒粉、精盐齐上阵,8元一碗,一直坚持,咬口上去皮与肉之间有空间感。肉肉新鲜,勿放料酒、姜葱去腥。坚持老味道,坚持老地方,坚持老价格,坚持付现钞。
“坚持收现钞,成就感满满。”蔡叔笑道。馄饨皮的好坏也决定品质的圆满,否则皮破心露“喇叭腔”了。面粉也有富强粉精白粉黑面粉。当时黑面粉价格最廉,且被宣传其营养价值超白面粉,“黑里俏”是阿拉对这种馄饨的昵称。现在要买这种面粉蛮难了。卢湾区顺昌路华良切面店至今有售,那绝对是一种惊艳的发现与收获。勿少人大老远慕名而来且排队迎候“稀世之品”。随着顺昌路的动迁,伊四处觅店终于在大木桥路安家落户,而制作场地安放在巨鹿路,因为情结因为老食客。
“耳光馄饨”的名字20多年前就听说,伊开在肇周路。店家深谙经营之道,“打了耳光勿肯放”比喻东西好吃得勿得了,伊就移花接木给自家馄饨贴上“耳光”一印记,吃了伊拉的馄饨定会眼冒“金星”,口吐“莲花”。阿拉的亲朋好友胃口好会从海上四面八方七转八弯去“打卡”。阿拉懒得去轧闹猛,就这样耳闻了20多年,后来听讲那条马路周边的老房要动迁了,那些面馆馄饨店都在找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