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3日
第010版:读书台

永不熄灭的火苗

——再读《高山上的火苗》有感

■ 文/徐润福

《高山上的火苗》是一本自传体故事集,记叙了红军老战士彭寿生参加革命斗争后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和成长轨迹,并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们的事迹。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就拜读过这本书。有一次,县里特邀彭寿生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他给在场的师生讲了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使我深受教育。临了,他送给我一本《高山上的火苗》。

最近,我又一次从书橱里翻出《高山上的火苗》,爱不释手读起来。彭寿生这位老红军精彩的革命故事和坚定的革命精神再次深深感动着我,不仅为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的战斗精神所感动,更被他身残志坚的革命意志和高尚情操所折服。

彭寿生是江西萍乡人,自幼父母双亡,7岁帮人家放牛,11岁当学徒做篾匠。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随陈毅、粟裕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成为新四军一支队老二团的一名“小老虎”;1940年夏,随江南主力老二团、新六团渡江北上,10月6日在黄桥决战中身负重伤,右臂截肢,成为“独臂英雄”。新中国成立后,彭寿生先后担任南通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直属党委书记等职。他工作积极,学习努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从一名红军、新四军老战士,到一名优秀的新四军、解放军军事指挥员,彭寿生在党的培养下,身经百战,淬炼成钢,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奉献的一生。

书中的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1934年秋天,彭寿生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了,他带领六个伤员去九龙山找医院。在忍饥挨饿三天三夜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所谓的医院——一个阴暗潮湿的石洞,唯一的照明就是“洞口透进来的一丝光亮”,三四十张病床是“用树枝架起来的”,治伤的药品竟是剩下不多的“盐水、猪油”。伤员们开始还能“一天两碗稀粥”,后来只能吃苦菜、啃树皮、煮皮带充饥。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彭寿生和红军战士常常是风餐露宿,昼伏夜行,但他毅然坚定革命信念,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三年艰难困苦的游击战争。

彭寿生在战斗中冲锋陷阵,机智勇敢。他当游击队分队长时,打土豪、除恶霸,袭击国民党区乡公所、税收站时,每次都是毫无畏惧,冲锋在前头。在上下会血战中,担任连长的彭寿生奉命率领部队对报复合围的敌人实施反击,奋勇夺取了白石山,并依托这个制高点,与敌人展开激烈的短兵相接,击退敌人的一次次冲锋,歼敌数百人,全连打得只剩下17个人,最终成功掩护全团胜利突围。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黄桥大决战。当彭寿生指挥四团二营向国民党顽固派李守维的八十九军军部冲锋时,遇到了敌人强大的火力阻击,彭寿生沉着指挥,毫无畏惧,率领两个连冲在最前头,不幸“胸部中弹,右胳膊被一块弹片打断而掉了下来,血流不止。”但他仍然坚持指挥,不下火线。最后,彭寿生被战友们抬下战场,送到医院,被锯掉一条臂膀。我想,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有多少像彭寿生这样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没有革命前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就没有当下和平安宁的新生活。

读了《高山上的火苗》,我明白了彭寿生富有传奇的革命故事,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前仆后继、革命到底的一个缩影;也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为什么能够取得一次次的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觉得《高山上的火苗》就是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下一代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高山上的火苗”永不熄灭。作为一名教育关工人,我要自觉担当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政治责任,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2023-04-23 ——再读《高山上的火苗》有感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7584.html 1 3 永不熄灭的火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