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8日
第010版:增华阁

寻文学风骨,道阻且长

自小学三年级与“增华阁”作文结缘,至今已走过7个年头。 和多数同学一样,我的写作启蒙离不开历任语文老师的指导。小学时,周记成了我心灵的树洞,那些只在校园里见得的故事,都用稚嫩的文笔轻快地诉说着。从学习捕捉细节,到一次次修改,描写逐渐细腻,老师那袖手一挥便写下刚劲板书,背着手谈笑风生的形象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自此,每每写记叙文,心中有画面,下笔自成真味。至初中,老师教我摆脱应试作文的桎梏,这是一次从理性到感性的转变,高深立意和华丽词藻不该是作文的枷锁,从仿写改写到自己创作,风来水面,月到天心,心中有真情,下笔须可动人。 而我真正对文学的兴趣却要从另一个人讲起。鲁迅,这个“初中生三怕”之一的不苟言笑的大师。偶然间翻开了《狂人日记》,只三句,我便震悚起来,心跳若擂。我于是寻了《呐喊》《故事新编》及各类杂文,开启了 “鲁迅宇宙”的大门。梳理文章的过程中,曾被忽视的写作背景竟成了文章之“骨”,立住精神之根。不论是刘和珍君时的女师大风潮,还是百家争鸣的文学争论,那些晦涩的象征文字似乎都在时代和命运的颠沛中迎刃而解。彼时,这个秉持着“复仇哲学”的大先生,怀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不渝之志,用唤民觉醒的漫漫温情,在我心中屹立起了一个丰满的精神世界。 带着这份探究的经验,不禁开始寻找那些名篇背后的故事。从荣耀繁盛的大唐走来,诵来子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海晏河清,黎元为先;吹来青莲“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笑,蜀中谪仙,孤高清朗。从字字珠玑的宋词走来,吟出东坡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豁达,著述宏富,笑作炊烟;掷下稼轩“事有可为,杀身不顾”的忠言,提笔天下,马上乾坤…… 平面的文字一次次撩拨心弦,去寻找它们真正模样的想法愈发清晰。虽然困于疫情,但“云”四方采风,也将“吾心”送去万里河山。在绍兴的乌篷船中畅想,粼粼波光漾泳着社戏的梦境,青砖黑瓦之上,《钗头凤》写尽无数遗憾。在扬州的二十四桥咏叹,诵“孤篇压全唐”的春江水,感“病树前头万木春”,听《广陵散》的绝响。在西安的古城墙上眺望,玄奘正在大雁塔前译经习佛,人头攒动,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又有多少人在此诉下离别之苦……“千里之行”,步步寻的是先人的足迹,心中的图景也终究描摹出了轮廓。 除宽泛的阅读外,生活中的影视作品亦让我收获。从《国家宝藏》的文物热,到《中国诗词大会》别出心裁的解读,从《典籍里的中国》以舞台剧形式对经典的诠释,到《舞千年》中对服饰礼仪的传承。在欣赏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 于我而言,寻文学风骨的最大的收获,或许正是在探求的路上,不再为写作而写作。走过的每一步,听过的每一句,惊鸿一瞥,或苦苦追寻,皆是文章,心中一触,便是文中景。是执笔者,更是画中人。(谢涵)

2023-04-0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4734.html 1 3 寻文学风骨,道阻且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