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3日
第014版:最镇江

“许丁卯”与丁卯桥

丁卯桥资料图片

《丹徒县志》中记载的丁卯桥

□ 张剑 马彦如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在晚唐诗人中,影响力最大的诗人非许浑莫属。他的代表作《咸阳城东楼》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也是登临怀古诗篇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句,常常被用来比喻局势将有重大变化之前的预兆。

许浑,生卒年不详,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出生于镇江丹阳,唐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考取进士,先后任当涂、太平县令,因身体欠佳被免职。唐大中年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同样因病休息。后来,他出任润州司马、工部虞部员外郎,又转任睦州、郢州刺史。晚年的许浑定居在润州(今镇江)丁卯桥村舍,并在此编成了诗集《丁卯集》,后人也称其为“许丁卯”。

作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许浑的七、五律尤佳。后人将他与诗圣杜甫并称,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赞。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人们称赞他“声律之熟,无如浑者。”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形成“丁卯句法”,为近体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正是出自许浑的《怀江南同志》:“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苏轼对他奇妙的构思感到特别欣赏,就把它写进了自己的词中,成为千古绝唱。

著名学者、唐诗研究专家许永璋在《略论许浑诗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一文中高度肯定了许浑诗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将其诗作评为“上承盛唐的高华,下启晚唐的绮丽”“标志唐代律诗发展到纯熟阶段”,认为他“在唐代新体律诗的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实不应等闲视之”。

据记载,许浑一家本来居住在东都洛阳一带,为什么要远离政治中心,南迁到润州?对此,他在《江上喜洛中亲友继至》诗中做出回答:“战马昔纷纷,风惊嵩少尘。全家南渡远,旧友北来频。”其中“战马”两句应是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发生的淮西吴元济叛乱以及成德王承宗叛乱。战乱之下,许浑全家只好“南渡”至江南,具体时间大约在唐元和十年(815年)或稍后。许家南迁到润州的时间,约在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到元和十五年(820年)之间。

有人把许浑看成晚唐山林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隐逸诗多描写田园山水,选用的景物主要以江南地域的实物为主。在《丁卯集》诗集序言中,许浑说:“于朱方丁卯涧村舍手写乌丝栏,戏目之为《丁卯集》,盖浑曾居此。”他在润州境内的住宅被称为“丁卯别墅”,曾五言排律创作《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夜归丁卯桥村舍》,诗见“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句,反映出诗人和平宁静、淳朴闲适、向往山水田园之乐的生活志趣。《孟夏有怀》诗中“绿树荫青苔,柴门临水开”,描写了丁卯桥的独特景致。两首七言律诗中《村舍二首》中的“村舍”也是指的丁卯桥村舍,可见丁卯桥之地,给予了诗人心中的慰藉。

许浑约卒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年),一说卒于大中九年(855年)。虽然他是否去世于润州未见记载,但据《光绪丹徒县志》记载,他的墓在雩山脚下的谏壁。有近代邑人王光征(字南村)的《唐诗人许浑墓》诗佐证:“曾于里乘晤君颜,又见孤坟枕碧山;诗格直追三体上,官才终老二州间。荒凉邱垄看卧牛,零落碑文半藓斑;尽日松揪樵采过,争如柳季墓门闲。”

丁卯桥连接镇江、辛丰、丹阳千年古驿道,桥名出自东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怿镇守广陵(扬州),运粮出京口时,因河水浅涸而在此河段上筑埭,埭成之日为丁卯日,故有此名。丹徒水道是南方粮食、物资北上以达中原的主要航线。

古时丁卯桥畔是一个交通方便,环境清幽之处。南宋诗人陆游《读许浑诗集》有:“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从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丁卯桥见证了镇江的变化,留存了古城的记忆……

2023-04-03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43664.html 1 3 “许丁卯”与丁卯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