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朱香兰 戎菱惠 任静
一、问题提出
培智学生是指在培智学校就读的中重度智力障碍或发展性障碍学生。普通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体系,培智学生缺乏这种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生活应用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生活中通过直观体验和实践操作获得新知,在不断强化和巩固中训练生活技能,从而为其独立生活做准备。
培智学生的生活力是生存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综合素养体现,包括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情感和技能。针对培智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具体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能帮助他们顺利地适应生活,走向社会。
教室环境是以班级教室为单位,教室内外物态环境的总和。教室是培智学生除家庭之外,生活时间最长、最熟悉的环境,是他们养成习惯、习得技能、获得成长、学会生活的地方。教室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支持,对培智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他们提高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的教室环境布置是锦上添花的教育支持手段,而培智学校的教室布置则是学生学习生活雪中送炭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为特殊孩子的学习提供资源支持,提供体验场所、实践空间、成长舞台,把教室变成家园、舞台、训练场。所以必须对教室布置做内在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进行功能性改造。
二、如何进行教室环境的功能性改造
1. 改造的内容是学生熟悉且需要的
目前,培智学校的教室环境布置内容比较随意,学科学习占比较大,与生活相关的其他内容占比不足。教室因为不具有体验、实践、展示的功能,适用性不强。
改造的内容选择要从培智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教室的功能区改造,从内容上来说,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学生集中学习的区域。活动区分为养成区、学科区、技能区、休闲区。养成区落实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比如每日签到、师生问好、天气状况等;学科区主要作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的学科知识渗透和巩固;技能区承担学生生活适应及劳动技能的训练,低年级加上康复训练,高年级加入职前训练;休闲区主要是音体美的领域,加上学生特长和班级特色,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时光。
2. 改造的形式是学生接受且能参与的
要让培智学生有兴趣有质量地参与布置过程、动态更新,布置的形式必须是培智学生喜欢的,看得懂的,能理解的,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按学段呈现方式由图片为主逐步演化成文字为主,内容也是由易到难。比如养成区,低段可以是卡通类照片为主的自我照料内容,中段可以是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居家生活内容,高段可以是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社区活动内容。
从空间上来看,以一米为界,高位以展示为主,力求美观,营造家的氛围;低位以操作为主,力求务实,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操。比如,技能区可以根据学期技能培养的目标,布置扣纽扣、系鞋带等实操性强的内容,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练习。至于具体选择什么形式,多久更换一次,可以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3. 改造的方式是学生理解且有激励效果的
培智孩子的成长很艰难,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支持,需要主动。培智学校的教室功能性改造给孩子提供了更多元的支持,学生在其最重要的日常环境中得到充分的练习和拓展,进步明显。比如学科区,可以把每月学习的生字新词展示出来,正面是词语,反面是词图。能力较强的直接认读词语,能力稍弱的,词语结合认读,认读结束进行统计,数学学科嵌入其中,自然而有趣。每天的早读可以一起朗读,课间学伴互助学习,将代币制的评价方式加入其中,实时记录每日进展,激励孩子们一起进步,有效地缓解其识记慢遗忘快的学习困境,从而使课内与课外形成学习闭环,通过教室的显性布置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
三、如何提升培智学生的生活力
1. 让教室成为学生的训练场
培智学生的重要课题是“缺陷补偿”,除了依靠个训课的时间训练,教室的各个区域也可以作为他们的训练场。比如精细动作欠佳的孩子,可以在教室墙上玩手部滑轨、电话游戏等;大运动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在走廊玩羊角球;情绪不佳的孩子,可以戴上耳机听听喜欢的音乐……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个训的巩固练习。
2. 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展示台
在补短的同时,更加重视扬长。潜能开发也是重点关注的方向,因为这是能发现孩子闪光点的地方。口语表达流畅的孩子,讲台就是他的小舞台,在这里他可以讲故事、背古诗,赢得同伴的掌声。喜欢涂鸦的孩子,黑板、墙壁就是他的画布。自闭症的孩子往往在绘画的时候特别专注,作品也是天马行空,画中看见其对色彩的精彩调控,也可以读懂语言难以描述的内心世界。音乐更是大家的共同爱好,课间铃鼓、响铃、三角铁和着音乐,一起演绎独特的协奏曲,教室成了学生最佳的展示台。
3.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心家园
教室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更是师生情感交融的心灵家园。养成区里学生交流每日的天气、穿着、心情;学科区同伴们互相比试谁今天认读的词语多;技能区穿衣服比赛如火如荼;休闲区里师生分享好玩的小视频,听到的有趣的事情……教室不是学习困难孩子畏惧的地方,不是情绪障碍孩子逃避的场所,而是每个孩子得到尊重与发展的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