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春蕾 夏和生
茅山道教历史沿革之秦汉时期
在北方全真教兴起以前,茅山是全国道教的活动中心,研究中国道教必先从研究茅山道教开始。我们按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北宋时期,南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及近现代时期这六个板块来勾勒茅山道教的历史脉络。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历史跨度400多年,这一时期是茅山道教的萌芽时期,当地原有的鬼神崇拜与北方南下的五斗米道、太平道相融合,为茅山成为道教圣地奠定了基础。
据《茅山志》《句容县志》以及道教史料记载,早在上古帝喾高辛氏时代,中原人展上公就迁居到句曲山伏龙山溪上(今句容市茅山镇玉晨村)居住修炼,在玉晨观前的石牌坊上刻有“高辛道场”的字样。这是文献资料对茅山道教历史的最早记录。周朝时燕国人郭四朝也曾在玉晨观修炼得道,并被敕封为“太微葆光真人”。秦汉时的李明真人是史料中第三个被提到的来句曲山修行的仙人,在当时的句曲山古炼丹书院(即今天的茅山乾元观)修炼,至今尚有丹井留存。
西汉年间,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来到句曲山,在山下(今下泊宫村)修真养性,行善济民。宋时周必大在其《游茅山道中口占》一诗中写道:“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
茅盈、茅固与茅衷是三兄弟,他们的高祖茅濛曾于西岳华山修炼,是鬼谷子的徒弟,《史记》有详细记载。当时流传着一首童谣:“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对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表明茅濛已经预言自己的玄孙茅盈将要继自己之后得道成就。但秦始皇嬴政却以为歌谣中的“盈”是指自己(嬴),于是把腊月改名为“嘉平月”,并派徐福带着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仙药。他们的父亲茅祚居陕西咸阳,从事农桑。最早来茅山修行的是长兄茅盈,他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富有才学,但对从政没有丝毫兴趣,却热衷于采药炼丹、修真养性。18岁入恒山学道,遍访名师,专心修炼,并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道行(héng)大进。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时年63岁的茅盈来到句曲山下(今句容茅山下泊宫)结庐修道,经久不回家。二弟茅固、三弟茅衷原在当地做官,听说长兄修行有成,于是结伴到江东句曲山寻兄,受长兄启发,决定一同修道。三兄弟分别居于句曲山的三座主要山峰精进学道,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终于悟得真谛,得道成仙。
道教许多人物慕名而来,以茅山为道场,在这里造房建屋、采药炼丹、著书立说,甚至开宗立派。茅山道院开启了道教建宫观寺院的先河,从此以后,道教也像佛教一样,选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作为道教的活动场所。宋代蔡卞在《赠华阳法师》一诗中说:“师道华阳洞,山花几度开。祗应常救物,却遣世人来。”
道教界特别是茅山道教与道士对三茅兄弟顶礼膜拜。上清第二、第三代宗师杨羲与许谧在茅山创立道教上清派时,都推茅氏兄弟为上清派祖师。南朝齐梁著名道士、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创立道教茅山宗时,也尊三茅兄弟为该派祖师。由此可见,三茅兄弟是茅山道派中公认的祖师。直到今天,茅山道士除学习道教共同经典外,还要念唱《三茅词》《三茅宝忏》及《三茅表》等经文。除茅山“三宫五观”塑有三茅兄弟君神像外,大江南北为纪念三茅兄弟而建的三茅宫难以计数,充分说明三茅兄弟在道教界的地位与分量。
茅山老百姓为纪念三茅兄弟,在句曲山下建三茅真人庙(时称“白鹄庙”),后来还将句曲山更名为“茅山”,并将他们生前居住的三座山峰分别称作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元代茅山道士刘大彬编修的《茅山志》中记载着民间歌谣:“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白鹄,各治一山头;召雨灌旱稻,陆田亦复柔;妻子咸保室,使我百无忧;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明代文人夏言《游茅山漫句》中写道:“采药还寻福地,入山先礼茅君。千径花零红雨,一峰犬吠白云”。
东汉末年,山东和四川先后出现了巨鹿(今河北巨鹿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沛国(今江苏沛县)人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随着东汉帝国的崩溃,北方各阶层不少人士都逃到相对安定的长江以南来避难,其中包含许多高道名士。
山东琅邪道士于吉来了,汉末安徽庐江著名方士左慈也来了。左慈曾被曹操招至门下,从魏国逃到东吴后,就来到了江东茅山。他把丹经传给了家住茅山脚下的丹阳郡句容东吴贵族葛玄(164-244年),葛玄传给郑隐,郑隐后来又传给了葛玄的从孙葛洪。左慈等高道名士的到来,茅山进一步成为江东道教的名山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