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卢伟庆
读《资中筠自选集》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书的模样也长久留在记忆中。近日,又将五本书取下放在面前,人跟着安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确定性,抓住吧,必须的。书页有些泛黄,封面也褪了色彩,打开书却并不觉得生疏。看一眼日期,与书相伴的时间,恰是一首歌的歌名,这首歌是《十年》。
照着直觉,称呼作者为资中筠或资中筠先生,相信小文的读者不会与笔者纠结作者性别。资中筠祖籍湖南耒阳,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除专业著作、译作外,著有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作)》《有琴一张》。《资中筠自选集》出版于2011年,另有作为“资中筠作品”出的《美国十讲》和《老生常谈》。有机会读读这些书,多少会觉得清醒些——昏昏沉沉,脑雾弥漫,终归不舒服,不想要。
资中筠先生自述,以笔耕为业,实际上是半百以后才开始。到2011年,“我笔归我有,迄今不过三十载”。由于多年工作和专业的关系,形成了“人本”的历史观,也画出看待中外历史的坐标,心目中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二三十年前的文章基本上没有过时”。现在又过去十年,再读这些文章,依然没有过时,预见性、丈夫气在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例如,说团体歌舞中,场面上的表演者是不需要演技、表情的,即使面有饥色也看不见,因为“人”已经不存在,只剩下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了。
作者“每见到好学深思的年轻人,读到有见地的文章著作,特别是在方今熙熙攘攘之世仍有人有所追求,有所坚守,不计利害、安危,执着地为百姓的权益鼓与呼,破谎言、求真理,为社会正义、民族振兴脚踏实地、见缝插针地做有益的事,都感到欣慰,升起希望,乃至肃然起敬”,而“一个好的国家、好的社会,应该做好事易,做坏事难,好人得好报与恶人得恶报的概率高。如此则人心向善,正义公平得以发扬。从近期看,政府公信力强,社会得以稳定;从远期看,足以振兴民族精神,优化民族素质,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这同样是多数人的期盼。
自选集之一《感时忧世》最后一篇《从宋朝汪藻文章想起大学生辩论竞赛》中的观点:首先得弄清楚自己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不是别人要什么我有什么,翻来覆去都有一套说辞,先有结论,再找论据,连思辨的程序都颠倒过来了。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这种辩论会又很有吸引力,不论是对参加者还是旁观者,不可低估其对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提出“辩论会应以自愿选择某一方为原则,甚至选拔到最后,各方的人数也不必一定相等。设若有一方只剩下一人,坚信自己正确,以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舌战群儒,未尝不能获得优胜”——智者之言,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