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镇江一中高一(6)班 顾译丹:
无悔军绿
父亲出生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一年,改革开放的脚步伴随着父亲的成长。生长于大淮安(周总理的故乡),我的父亲感受过没有电的艰难,年纪尚小就同姐姐分担家务,割麦子、收稻谷、采猪草,小小的个子背着大大的筐篓奔跑在田野里,行走在田埂上。父亲说,他很羡慕现在的我们,可以衣食无忧,那时候每天早中晚踩着泥泞小路,来回数里,为了读书。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父亲感受到新时代的风在缓缓吹抚他的脸颊。农村建设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的普及,父亲说,那是小学,是他难以忘却的第一个摇曳着昏黄灯光的夜晚。
1997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香港回归,对于父亲来说更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年满十八,应征入伍。父亲回忆说,那时中国与国外势力关系紧张,他抱着“祖国需要,必上前线”的信念主动参军,为国防建设尽一己之力。从那时起父亲便穿上了军装,直至16年之后才光荣退役。一身军绿,“舍小家,为国家”,这成为他最自豪最怀念的青葱岁月。
父亲在军营中刻苦训练,表现突出。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和“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三等奖”一次。我的童年也因父亲多了一段难忘的军营生活,军号,军歌,林荫大道,大院礼堂,那里是我的爱国情、壮国心萌芽的地方,有我温馨可爱的童年时光。
如今父亲虽脱下军装,但他对党对国的忠诚从未改变。他让我知晓,因为国家强大,我们拥有如此璀璨的未来,因为改革开放,我们奔跑在幸福的大道上。
父亲教会了我对党对国的忠与爱,教会了我立人之本,教会了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教会了我品行端正方为君子。一身军绿,一生军旅,他在军营里凝练了对国的爱,又将中国军人的精神传给了我,而这份精神永远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
父亲说,无悔军旅,无悔军绿。
省镇江一中高一(8)班 梁骁:
以奋斗拥抱幸福
我的父亲出生在黑龙江省五常市,这是一个在哈尔滨脚下因“大米”而闻名全国的冰雪小县城。父亲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他的父母忙于工作,在父亲一周岁时就把他送进了托儿所,适龄后进入幼儿园。
父亲小时候对诗歌朗诵尤其感兴趣。据他所说,虽然有些语句晦涩难懂,但每每拿到一本诗集,他都爱不释手,反复大声朗读。
中国于1986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当时适龄少年必须完成小学和初中的学业,但高中升学率却不到10%,要继续进入高中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据父亲回忆,当时各个初中的学习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有一次他考了学校第一,但在市里却连前一百都没进。从此父亲开始发奋图强,最初的目的是为学校争光。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中毕业后父亲在市重点高中里抢到了一个席位。
在高中,父亲担任着体育课代表的职责,并且逐渐喜欢上了打篮球这项运动,也因此认识了许多“好哥们儿”,至今也经常在一起活动。父亲讲述高中时期的故事时面带微笑,他说高中时期是他生命最美好的时光,认识了很多的朋友,大家相互陪伴,没日没夜的学习刷题。希望我能珍惜这个辛苦和努力都有回报的阶段。
1997年,父亲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据他所述,他的大学同学也十分“内卷”,为了不掉队,为了将来就业的路更宽,父亲只得加倍努力。4年后顺利毕业,来到了江南小城镇江。
在镇江,父亲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江苏科技大学教师。此后又认识了我的母亲,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生下了我。
这便是我的父亲,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一路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友情、爱情,并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作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父亲的故事持续激励着我,我想我也应该像他那样,以奋斗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古瑾)
图片由省镇江一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