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齐白石不拘成法,勇于创新,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对现代篆刻艺术有着较大影响。
齐白石,原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大器晚成的齐白石老人一生谦虚谨慎,刻苦向学,但一生经历的坎坷也颇多。在青少年时,他就对篆刻情有独钟,开始钻研篆刻,却已是1896年。当时他已32岁,有天去老师胡沁园家中做客,席间知晓老师家中有一门客丁拔治印独具匠心,便请丁拔赐予石印。岂料,颇为自负的丁拔并不给他一点颜面,见齐白石衣衫朴素,寒微低贱,便婉言谢绝。吃了闭门羹的齐白石并不懊恼,而是下决心躬身亲为,不信凭借自己的刻苦与执着而制不成一方小小的印石。他回家捡回一担石头,又买了印泥,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谍堂印谱》,把石头刻了磨,磨了刻,弄得房间里泥浆满地无处落足。
他从黎氏兄弟入门,模仿清代“西泠八家”的丁龙泓、黄小松,取法浙派,后转习赵之谦,领悟“老实为正,疏密自然”的规则。后来,从《天发神谶碑》吸收纵横奇伟的笔法,改变了刻印的刀法;从《三公山碑》借鉴沉着的意境,改变了刻印的篆法,再攻学秦汉古印,崇其“纵横平直一任自然”的精神,逐渐确立自己的面貌。
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齐白石至60岁后,方真正离开了仿、摹、蚀、削古人传统的手法,冲出前人的樊篱,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他一生治印无数,其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1921年,齐白石57岁时,题陈曼生印拓时写道:“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而人以为无所本,余常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侪,亦人子也,不思吾侪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佩”。 从此一番话,可以看作齐白石对自己的独创充满自信。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近代齐白石镌青田石狮钮印,高11厘米,印面6厘米见方,由赵启騄后裔捐赠。这两方印章均为寿山冻石,长方形,狮钮,锦盒包装。印文一为白文“赵启騄印”,边款“白石七十三年作”;一为朱文“次骅长寿”,边款仅署“白石”二字。
两方印章刻于1935年,为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作品,颇能体现白石印章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色。如“赵启騄印”取法汉印,将汉印中的将军印即所谓急就章的章法借鉴来,甚至仿其刻凿匆促,线条若断若连的样子,形成一种自然的天趣。 “次骅长寿”中的“长”字,结体方式简洁明快,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和他创作的“人长寿”、“湖南长沙湘潭人也”等著名印章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白石老人篆印善于易圆为方,化繁成简的艺术特色。
印章原主赵启騄先生(1894-1964年),字次骅,镇江大港镇人,先生早年求学于赵声之父蓉曾先生之天香阁塾馆,后入保定军校六期,毕业后曾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先生任江苏省民政厅长;江苏省政府改组后,先生曾有北平之游,这两方印章即于此时央请白石老人篆刻。先生去世后,其后裔将这两方印章捐献给家乡镇江博物馆收藏。(张剑 马彦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