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大华
《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辉煌著作,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11世纪科技的坐标”,断言“沈括可说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由于沈括在科技方面的巨大贡献,1979年7月1日,中国紫金山天文台把1964年11月9日发现的一颗行星命名为“沈括星”,编号为2027。
沈括(1031-1095)是北宋时期卓越的科学家、政治家。他虽是杭州人,但长期在江苏任职,晚年定居镇江。他的祖父、父亲都一生做官,他的父亲沈周曾一度做过润州(今镇江)刺史和浙西观察使(治所也在镇江)。在家庭的影响下,沈括自幼勤奋好学,14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他长年跟随做官的父亲游历在外,到过四川简州(今简阳)、福建泉州和河南开封等地,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24岁时做了江苏沭阳县的主簿(相当于今天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职位)。33岁(1063年)时考取进士,被任命为扬州掌管刑讼审讯的司理参军。三年后赴京任职,在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他从低级昭文馆编校一直做到主管全国财政经济的三司使(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分管财经的副总理)。在这期间他多次奉命出使,视察汴渠、两浙、河北、淮南等地,还代表大宋王朝到契丹进行两国边境问题的谈判,并获得胜利,因此受到皇帝的褒奖。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随之在第二年出任地方官,先后任宣州(安徽宣城)、延州(陕西延安)知州。元丰五年(1082年)被诬贬职,元祐三年(1088年)迁居润州梦溪园,直到绍圣二年(1095年)去世,终年65岁。
沈括是一位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精通、行行有建树的实干家。《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这个评价是非常公正的。在他所任职的岗位上,不论时间长短、职位高低,他都做一事精一事、成一事。在他24岁(1054年)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治理沭水,组织几万民工,修渠筑堰,既防治了水灾,又开垦良田7000顷。嘉祐六年(1061年),他协助任安徽宁国县县令的哥哥沈披修筑芜湖地区的万春圩工程,开辟圩田1270顷,著有《圩田五说》、《万春圩图记》等论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他出使视察汴渠,主持了治理汴渠的工程,引水灌溉农田17000多顷。熙宁六年(1073年),他视察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次年,建议兴筑温州、台州、明州(今浙江宁波)以东堤堰,增辟耕地。熙宁五年(1072年)在司天监工作期间,他继承和发扬了通过观测实际天象以改进历法的传统。为了提高天象观测的精度,他设计和改进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测量天体位置、时间和日影长度的仪器,著有《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熙宁七年(1074年),在军器监任职期间,他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营阵法》等军事著作。在被罢官免职、限制居住的逆境里,他用12年时间,苦心编成了《天下州县图》献给皇上,因此被允许选择居住地而迁居到今天的镇江。
沈括的一生中,对政治、军事、科学、技术、数学、医药、文学、音乐、历史、地理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他一生的论著有22种155卷之多,可惜多已散失。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他的业绩,除去前面已叙述的对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以外,他还详细记录了磁偏角和共振现象,成为世界上最早研究这门学科的科学家;现在人们的生活已一刻也不能缺少的“石油”一词也是由他命名的;他的数学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当今的圆面三角学和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理论奠定了基础;他对宜兴陨石的详实记述,也是独一无二的。
沈括一生最大的功绩是他将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研究、实验和制作都分门别类,一条条完整地记录下来,编成了《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共30卷。这部巨著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朝章礼仪、科举官制、武备外交、经济法律、天象历算、地质地理、物理化学、水利灌溉、生物农业、疾病医药,以及考古、训诂、文学、音乐、书画等多门学科和领域。近千年来,这些文献被历代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人学士视若珍宝,并已被英、法、德、意、美、日等国家翻译出版,流传于世界各地,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镇江市在1985年12月修复了梦溪园沈括故居,建设了梦溪广场和沈括塑像。沈括去世后归葬杭州祖墓,但墓地已经湮没难寻,因此镇江梦溪园故居是唯一能够追踪他的纪念地。镇江学者王骧先生晚年用二十多年时间,对《梦溪笔谈》进行详注,《梦溪笔谈注》在2011年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们当代人阅读了解《梦溪笔谈》的最佳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