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第014版:最镇江

南乡田歌:

口传心记的民间音乐教科书

“大麦上场小麦黄哎,唷嚎来,唷嚎来。号子来,嚎来哎。今年丰收有指望,唷嚎来。小梿枷,唷嚎来,小梿枷。嘿,嘿,嘿……”在丹徒区谷阳镇三山艺术幼儿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乡田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孙阿英园长,时常带领着孩子们学唱田歌。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婉转悠扬的旋律,传递这种古老文化艺术的魅力。

田歌,又称秧田歌、插田歌等,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民歌。自小在田埂上长大的孙阿英,就这样看着长辈们在田间劳作时,通过田歌鼓舞劳动士气、抒发情怀,便也会跟着哼唱,久而久之,就学会了车水号子、草号子等很多原生态的劳动山歌。

南乡田歌的主要特点为伴随劳动唱歌,其地域文化浓郁,内容分传统歌谣、即兴创作和新民歌三种,大多数作品由农民歌手自行创作编排,用口传心记的方式进行传唱流播,是未经文人雕琢修饰的民间音乐。

南乡田歌诞生至今,已经经过了7000年的发展和传承。但随着现代生活和劳动方式的转变,南乡田歌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度面临传承危机。

很多年前,孙阿英凭借南乡田歌,在首届江浙沪吴歌大赛上摘得“吴歌女王”的称号,也正是这次比赛经历,让她切实体会到“要想将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保存好、传下去,就必须让它站上更高的舞台”。

为了让南乡田歌更好地传承下去,孙阿英变卖家中房产并借贷筹款,办起了艺术幼儿园。她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潜心田歌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表演形式,不仅将整理编撰后的南乡田歌做成磁带、光盘放给孩子们听,还将南乡田歌融入课堂教学、游戏、韵律操之中,让自己幼儿园里的所有小朋友都能接触和学习到这种古老的艺术。

为了把南乡田歌推向更大的舞台,孙阿英还成立了谷娃艺术团,多次带领艺术团师生参加省市重大演出活动,以及中央电视台的《心连心大手拉小手》专场演出。

自小的耳濡目染,孙阿英的女儿陈欢也掌握了南乡田歌的唱法,在考艺术类大学时,陈欢凭借一曲南乡田歌,征服了现场所有评委老师,获得了高分成绩。毕业工作后,陈欢经常参加与南乡田歌相关的节目活动,还加入我市民间艺术馆,致力于南乡田歌的推广与传播。平时得闲时,陈欢还会与孙阿英一起,深入研究南乡田歌,并用自己的专业音乐知识,对南乡田歌进行编曲,融入更多利于传唱的现代元素。

令孙阿英感到欣慰的是,2007年,南乡田歌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让它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更高层面的肯定。

近几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丹徒区十分重视对南乡田歌的保护,已建立了一支以区文化馆业务人员为主体的“丹徒南乡田歌保护小组”。他们对健在的农民歌手进行了包括文字、录像、图片等在内的抢救性记录,出版了《丹徒南乡田歌集》,并将逐步建立丹徒南乡田歌保护基地、南乡田歌歌手档案库和南乡田歌艺术档案库。通过开展对田歌的学术研究,正在不断恢复和发展区域性的田歌传承活动。而孙阿英,也将继续以自己的言传身教,讲述劳动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更多南乡田歌传承新人,让南乡田歌这一先辈传下的音乐教科书,流传下去。

(杨泠)

图片由受访者孙阿英提供

2021-12-27 口传心记的民间音乐教科书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74960.html 1 3 南乡田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