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第014版:名城周刊·紫金泉

周镐《京江二十四景》图册

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当代美术理论家马鸿增曾在“京江画派美术论坛”中总结道:“京江画派是中国古典时期最后一个山水画派,它为中国古典山水画派画上了一个句号。”既吸取古人传统艺术精华,又掺入山水写实真趣,形成“气象雄伟,落笔浓重”风格的京江画派,为画坛带来一股清流,京江画人对实景山水情有独钟,坚持百年,实属罕见。京江画派后期殿军人物周镐的《京江二十四景》图册,即是京江画派实景山水的精品佳作之一。

周镐(生卒年不详),字子京,镇江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镇江的知名画家。因家境贫寒,不求仕宦,卖画为生,故名不见诸画史。他擅长山水,笔势雄浑苍劲,设色精湛,色调淡雅明快。更精于用墨,皴法异于常人,常在浅淡处用焦墨数笔,使画面笔韵生动,构图跳出前人窠臼,设色上屡有创新,后人师之者甚多。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京江二十四景》图册,设色纸本,每开纵37.5厘米,横63厘米,每幅一景,既描绘了云雾缭绕的山城,通向境外的关隘,迎宾送客的驿站,晨起晓渡的码头,江上救生的设施,亦描绘了四月迎神的赛社,市河通衢的名桥,历史名人的故园,多视角多维度记录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镇江”。

二十四幅图分别是“林开古驿”“山绕瓮城”“京畿晓发”“梦溪秋泛”“范桥流水”“刁坞藏春”“浮玉观涛”“海门泛月”“狮岩消夏”“龙洞吟秋”“兽窟危亭”“鹤林古木”“西津晓渡”“北固晚钟”“竹林听泉”“蓉楼话雨”“岘山策蹇”“招隐听鹂”“八公早梅”“半江红树”“城南赛社”“江上救生”“九华层云”“五洲积雪”,独辟蹊径,精心构图,工雅瑰奇,江南小城的闲适与悠然令人耳目一新。

其中,二十四景最后一景“五洲积雪”右下角题“道光壬寅春月。笠农二先生雅正。周镐。”据此判断,此册应为周镐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绘制,赠予笠农二先生。据查,笠农二先生名叫赵霖,字笠农,丹徒人,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一位字画收藏家,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其时正署福建光泉永兵备道(为清代道员带兵备衔者,为正四品官)。

《京江二十四景》图册以近乎写生的绘画风格和独特技法,将城市中的物象——城垣、驿站、码头、道路、桥梁、社事、名园等与山水画结合融于一体,对研究镇江的名胜掌故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墨中有笔,笔中有墨,运用自如,变化万千,其重墨的山脊,浓墨的密林,细墨的小景,淡墨的水波,浓中有淡,粗中有细,表现出画家对家乡山水情深意切。

“实景山水”是“京江画派”的首创,是“都市山水画”的一种雏形,也是“京江画派”的艺术灵魂,周镐用手中的画笔留住了镇江城市的历史记忆。《京江二十四景》创作于1842年,约莫在周镐画作完成之后,1842年7月21日,英军进犯镇江,大肆烧杀抢掠,镇江名胜古迹、市井街巷多遭破坏。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镇江,镇江古城建筑十有八九毁于战火。百余年沧海桑田、城市变迁,周镐的二十四景犹如一曲古城绝唱。

作画体现士气,讲求自然,抒其性情,是京江画的另一特色,正如评论家邵大箴教授在论坛演讲中所说:“京江画派画家用平静的情绪和沉潜的创作心境、意境使百年后的现代人看到他们的作品,令人肃然起敬。”这种平静的心态正是当前国画创作所需要的,也是继承“京江画派”传承的精髓。京江画人心无旁鹜、潜心作画,共同记录下镇江的美丽静雅、山河壮阔。(张剑 马彦如)

2021-12-18 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73798.html 1 3 周镐《京江二十四景》图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