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8日
第014版:名城周刊·紫金泉

古城那座太平桥

《京口山水志》记载太平桥 图:王礼刚 提供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太平桥 图:王礼刚 提供

文/王礼刚

太平桥在绿水桥西,具体位置是在钓鱼巷与道署街交接的地方,是古城镇江关河上的一座石桥。《嘉庆丹徒县志》记载,太平桥旧为板桥,即为一座小木桥,康熙二十一年(1682),僧普贶募款将木桥改建为石桥。《丹徒县志摭余》记载,古太平桥民国七年(1918),邑人凌敏成重修。

说太平桥古,《嘉庆丹徒县志》记载,是僧普贶在康熙二十一年募款将木桥改建为石桥的,木桥何年建筑的呢?史志没有记载。《嘉庆丹徒县志》说是僧普贶将木桥改建为石桥,但是,《京口山水志》、《光绪丹徒县志》却记载了太平桥由木桥改建石桥是夏太史以子过继而改建的故事。

故事出自清代法嘉荪写的《养疴谰语》。《养疴谰语》说,镇江有一个很有功名的读书人,名叫夏沅,中过进士,入翰林院做过编修,人称夏太史。因不善官场,干脆辞官回归故里,落得与世无争。回到家乡,在关河河边祖屋修缮了宅院。宅院后临关河,不远处就是北水关。当时,河上有一座小木桥,供人们通行。因为桥小,常常有人落水,夏太史看在眼里,筹划在心中,一心想做好事,总想废掉小木桥,建一座石桥。因为他是清官,虽然当过官,手上却没有钱。当他正在为没钱建桥发愁时,丹徒镇有一个姓周的表亲来串门。他的这位周氏亲戚虽然结婚多年,可是一直没有儿子。两位老表交谈中,说起造桥缺钱的事,周氏就跟夏太史说,如果夏太史肯把小儿子过继给他,他愿意出钱重建太平桥木桥为石桥。夏太史心想,反正我们都是亲戚,周氏亲戚不仅富裕,而且人很善良、正直,与自己个性相似。把小儿子过继给他,既能造福于社会,方便那么多的人,又能进一步密切两家亲戚关系。想到这里,夏太史也就爽快地答应了。石桥建成了,夏太史亲自送小儿子过桥交给周氏,并以自己小儿子乳名“太平”取作桥名,以示吉祥之意,以慰心中之愿。

按《嘉庆丹徒县志》记载,太平桥是康熙二十一年由木桥改建为石桥。两百年多后,到了民国七年,太平桥损坏需要重修。镇江有一位绅商凌敏成捐资重修,续写了历代传统“筑桥铺路”积德之善举。凌敏成名字叫凌焕曾,敏成是字。凌敏成自幼家境贫寒,早年在上海一家颜料店学徒。出师后经人资助,在镇江老西门大街开设“增泰来”颜料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与德国颜料商人素有往来。大战爆发后,德商奉召回国,将存货全部卖给凌焕曾。大战后,颜料价格暴涨,凌敏成顿成巨富,后又增开布店、药房,并在江浦、金坛、丹徒等县购置、经营房地产业,成为江南一带有名的巨商。

凌敏成民国七年捐资重修太平桥,民国十年(1921)秋,凌敏成出资3万余元,在太平桥东道署衙门旧址,即曾经丹徒县政府和解放路小学位置创办敏成学校。学校先开办了初中1个班,附小学1个班;民国十二年(1923)后停办初中,改为两等小学,初高级共设4班,有学生百余名。贫寒子弟入学,一度不仅免收学杂费用,还免费供应学生一顿午膳。敏成学校重视教学,教养兼施,设备较全,管理井然有序。其后改为六年制完全小学,办学成绩显著,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的赞许和省主席的明令嘉奖,颁给“矜式南邦”匾额一块。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学校扩充至13个班级,学生500余人。

古城那座太平桥,又是百年过去了,昔日的关河和太平桥早已无存,遗址已经成为繁荣的街市。曾经的敏成学校遗址、围墙、过街劵门的存在,可能还能联系到古太平桥的一点追忆吧。

2021-12-18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173797.html 1 3 古城那座太平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