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戎平
社区是一个有着一定地域范围、一定人口数量、一定规模设施和一定文化特征的社会生活组织,是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一个缩影。董晨鹏长篇纪实文学《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七里甸纪事》就是以真实的社区生活为蓝本,客观地抒写了镇江市七里甸社区工作者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民服务的最美身影,塑造了以七里甸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小玉为主要人物形象的一群社区工作者,他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热心为民、勤奋工作的干劲与激情。
社区是百姓赖以栖居的家园,是居民的生活区域,但面对草坪变成菜地问题、停车位紧缺问题、垃圾问题、监控问题、下水管道问题、物业收费问题等,如何妥善解决,不仅仅是补齐短板、破解难题这么简单,而是要让社区居民真切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社区是社情民意集中体现的地方,它是城市的细胞,是居民各项生活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作为居民,社区的周画家在“疫情爆发”口罩无法落实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居委会;老陈发烧生病无法去医院想到的是居委会;小夫妻俩抽水马桶堵塞无法解决想到的是居委会。作为社区居委会,全力为残疾人办理“低保”、配送彩电;帮助执意要住福利院的老吴办妥了全部手续;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组织理发师为物业工作人员和居民理发;疫情防控期间想方设法安排配送单位为每家居民配备新鲜菜品,并安排仅有的人手负责各自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从中我们能看到社区广场上聚集聊天的众多老人被友善地劝离,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冒着被疫情感染的风险对数十名涉鄂人员上门摸排,也看到在社区口罩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区政协和街道对社区的大力援助……杨小玉、刘梅、刘妍、贾名扬、吉倩倩、老蔡、张奶奶、陈平的母亲等多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始终萦绕在读者脑海。
作品以非虚构手法聚焦了居民的迫切需求,反映了社区工作者们为建设新时代的美好社区而付出的辛勤努力,它让人想到了范小青的长篇小说《桂香街》里面的社区居委会主任林又红,从被动式地全票当选为居委会主任,到全身心投入为民服务的繁杂工作中的故事,以及围绕她的爱情渲染,直至故事的跌宕起伏,当然,这是范小青小说的创作范畴。小说是虚构的,虚构故事虽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深入的挖掘提炼能够高于生活,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或令读者流连忘返是小说家的绝活,而董晨鹏《最后一公里的守望》是纪实文学,它以客观和真实为前提,反映了现实社区中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它强调了对现实社会的介入与把握,突出了抨击丑恶、弘扬正气的重要特点。
正如《桂香街》里的居委会主任林又红和《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中的居委会主任杨小玉,她们的工作都是“以人民为中心”,都是服务社区居民,但用范小青所说的她的这部小说“很难用其他手法去表现,至少目前来说,只有老老实实地回归现实主义,从塑造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去努力。”为什么?我们比较一下似乎能找出答案,《桂香街》描写了信息资讯社会中人性的复杂、神秘和传奇,因为“这世间各种不同形式的爱在其中相互挤压又相互包容。透过这个装满鲜活市井气息的容器,足可一窥时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希望与隐忧”。而董晨鹏的《最后一公里的守望》讲述的是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小玉率领社区工作者为居民解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感人故事,它的纪实性使之无需用很多笔墨深入开展对人性的挖掘,无需探求惊天动地的人物事迹,该作品只是于“平凡而琐碎”的社区工作中发现它自身的“光亮”,这“光亮”既能照亮自己,也会照亮他人,正如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就是真正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对社区居民来讲心里充满的就是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一公里的守望》向我们诠释了向美、向善、向真的向上力量,其日常琐碎背后的不同寻常,包蕴着昂扬鲜活的生命气息,社区工作者们的工作点滴,总是不经意间呈现在人们眼前,我想这种敬业精神可否用“弯道超越”来形容,这原是赛车场上的超车术语,2009年成为安徽省高考作文的命题,后成为特殊名词被广泛采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中的“弯道”可理解为社区工作者破解诸多困难的关键点,如何在这“弯道”的机遇中实现超越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好似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最后一公里的守望”,作品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这些来自社区第一线最平凡最普通的社区工作者,给人们留下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精神、拼命三郎精神、求真务实精神和弯道超越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独特的精神价值,董晨鹏的这本纪实文学作品才散发出了熠熠生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