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洋 凤春 滕庆海)春城五月天,醉美桑果园。有着种植桑葚传统的句容市茅山镇又到了桑葚收获季。近年来,该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桑葚种植面积达5000亩,品种数量已经扩大到“香金葚”“白珍珠”等11个。通过延链强链,开发出紫酒、桑叶茶、桑葚饮品等多种产品,同时延伸出旅游、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经桑”之路。
不久前,茅山镇桑葚种植核心区丁家边村的菌菇卖得特别红火。原来,该村桑农利用桑树枝做原料,林下套种菌菇,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每年冬管结束后,一亩地桑树林能剪出废弃枝条达500公斤。过去,处理这些废桑枝条曾是种植户的“烦心事”,基本靠室外自然降解。如果桑树害虫虫卵在废弃桑枝越冬,来年还会加重桑树病虫害的发生。如今,这些“累赘”化身为宝,还为食用菌找到了好“食材”,达到了循环利用、节能生态、互补增效的目的。
“桑枝富含多种天然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用桑枝屑做原料培育出来的菌菇长势好,收益自然也不错。”茅山镇丁家边村党总支书记徐涛说,去年10月中旬,村里利用大棚的树下空间,套种了4亩食用菌,以大球盖菇、榆黄菇品种为主。去年12月中旬起,首茬菇陆续进入收获期,半个月采摘菌菇超过1000公斤,基本销往周边农贸市场、餐饮店。采摘期能持续3-4个月,随后,5月份桑果进入采摘期,农产品销售无缝衔接。一亩地能长出约2500公斤菌菇,日常售价每公斤14-16元。
为进一步做大桑葚产业,助力果农增收致富,茅山镇推出“合作社+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来帮助果农销售。去年,合作社引进了一套桑叶破壁设备,开发桑叶茶、桑叶面条、桑葚干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一条树上树下综合利用的“桑葚产业链”。
“一般来说,霜后的桑叶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我们这套设备的技术就是模拟霜后的桑叶,把桑叶细胞壁打开,把里面的营养物质释放出来做袋泡茶,帮助果农不仅在鲜食鲜果上得到收益,通过桑的衍生产品也能得到一部分收入。”徐涛说。
“90后”的“桑果妹”任潘告诉记者,她家种植了8亩果桑,除了供游客采摘,还对桑果进行衍生加工,做成桑果干、桑叶茶等,通过电商销售,一年的收入有50多万元。
丁家边村还把桑葚产业延伸至农旅融合。耗时2年建造的60亩桑葚种植示范区,其中不仅设有田间课堂,还打造了高标准大棚、精品采摘园和桑文化展示馆,向普通种植户推广标准桑田种植样板的同时,通过发展精品桑葚采摘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
今年,丁家边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对主干道和河塘等公共区域进行治理,对村民房屋墙面进行彩绘出新。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迎接八方来客。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村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村民石建仁说,现在游客逐渐增多,要努力把环境打造得更好,近期他准备开发一些有特色的小吃招待游客,争取在旅游上多挣钱。
围绕桑葚产业的发展,丁家边村着力在桑葚地周边发展民宿和农家乐,让喜欢桑葚的旅客留下来、还想来,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茅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举办桑葚节、南山集市、自驾游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来到乡村、走进果园,品味初夏时节桑葚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