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第09版:法治

品牌驱动牵引 做新做精做特

京口检察“小院也有大作为”

本报通讯员 王维杰 本报记者 张驰川

京口区检察院所处辖区常住人口不足40万,是个全年办案量仅有800余件的“小院”。

据介绍,该院以品牌矩阵建设为引擎,锚定“小而新、小而精、小而特”目标,聚力破解工作提质增效中的堵点难题,奋力展现“小院也有大作为”。

去年获评2023年度全省“五好”基层检察院,入选省检察院参考性案例、典型案例5件,获评省级优秀法律文书2份,工作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交流1次、省级会议交流5次,各方面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激发动能聚力创新

开启“错位”发展新模式。聚焦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摆脱“内卷”的同质竞争,找准检察职能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落脚点。因地制宜确定“江河益+”公益诉讼品牌、“航标灯”未检品牌发展规划,锚定目标开展工作,务实打牢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根基。

构建“组团”共享新格局。打破孤立、局部发展限制,充分发挥全院“一盘棋”作用,聚焦“后半篇文章”工作,组团式开展信宣工作,实现“小院”弯道超车。通过每月召开信宣例会、重大课题多部门共同推进等方式,突破“信息茧房”、拓展视野思维,形成“1+N>N”的规模效应。2023年信息被最高检采用1篇、省院采用8篇,检察宣传在省级以上媒体发稿58篇,其中国家级18篇,分别较上年度上升28.9%和125%。

探索“学用”结合新路径。始终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第一责任,在“怎么学、学什么、如何用”上下功夫,采取“带头学+督促学”“集体学+分散学”“静态学+动态学”“理论学+实践学”四种形式,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学习成效受到教育整顿中央第六督导组的积极肯定。创新探索“12345”党建业务融合工作法,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基层院检察长培训班上作交流,获评全省检察机关第一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典型案例。

检察履职“精”心办案

高质效精办案件。把提升核心数据质效作为突破口,逐条研读上级院考核办法和案件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每月召开绩效考核分析研判会,对排名前3位和后3位的进行“点名”,对下滑指标予以提醒。2023年,全市条线考核中5个全市排名第1,11个全市前三;核心业务指标中,17项竞争性指标均为全市前3,其中10项全市第1。

高标准打造精品案例。树牢案例意识,建设典型案例培育专班,坚持典型案例“全周期”培育、管理、孵化。推动加强检委会、案例工作专班对备选案例的审查把关、衔接沟通,促推承办检察官高标准抓好案件程序规范、实体规范,努力把每一起案件都办成精品案,近年来15件案例获评省级以上典型案例。

高质量开展精准普法。打造“京小检”特色文化品牌,在《镇江日报》、京口检察在线开设专栏,7篇稿件在江苏检察在线阅读量超10万+,普法宣传经验被省检察院宣传。建设“360”反诈阵地,开展精准普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50余次,不断提高群众防骗意识和能力。

立足特点实干争效

立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境内交汇的区域特点,打造“江河益+”检察品牌,开展“1+1+1+N”品牌立体化系列建设,一个品牌LOGO(标志)、一个水陆一体生态修复基地、一个数字检察中心、N个标准化宣传驿站全方位守护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办理督促保护大运河沿线全国重点文物“米业公所”行政公益诉讼案,办案经验在全国性会议上作交流,获最高检领导、省院主要领导高度肯定。依托“江河益+”数字检察中心,深化实施数字检察战略赋能法律监督,研发的公益诉讼监督模型,作为全市唯一的基层检察院模型,在全省检察机关数字检察模型竞赛获奖。

聚焦教育资源丰富特征,全面加强未检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建设,倾力打造“航标灯”未检品牌,全力守护京口教育资源“高地”。加强阵地建设,标准化建成“航标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突出“一馆多用”,办案同时开展宣传活动200余场服务1万余人,被评为江苏省法治文化示范点。研发集强制报告、线索举报等功能于一体的“航标灯未成年人保护云平台”,依托反馈线索,成功办理一起法定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有力破解线索“发现难”问题。未检部门相继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江苏省妇女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

发挥外脑专业知识特长。针对“江河益+”检察品牌特色,严格把握特邀检察官助理选聘标准,向市场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卫生监督所等单位聘请特邀检察官助理15人。

邀请特邀检察官助理参与检察机关案件办理8起,开展专业咨询50余次,充分发挥特邀检察官助理的专业特长和协同作战优势。

2024-04-18 品牌驱动牵引 做新做精做特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05490.html 1 3 京口检察“小院也有大作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