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024年02月22日
第09版:法治

法治阳光照亮“江洲”大地

扬中“知心姐姐”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本报通讯员 杨敏 本报记者 张驰川

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023年以来,为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切实做好未成年人普法维权工作,扬中市知心姐姐法律服务社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培育基地,推动建立资源丰富、项目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法治副校长关爱进校园

正值2024年春季开学季,15位担任法治副校长的知心姐姐陆续进学校,给同学们带来法治课。去年,知心姐姐在履行法治副校长职责过程中,为推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推进未成年人犯罪系统治理、综合治理,通过普法活动的个别问答、公益诉讼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排公益诉求,实现服务社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的有机衔接。

知心姐姐先后收集校园周边交通安全、不适宜未成年人进入场所、对未成年人禁售产品等重点领域的涉未公益诉讼线索10余条,由扬中市检察院联合相关职能单位开展专项检查7次,督促相关场所及人员进行整改治理,为未成年人安全、幸福成长营造更好环境。

在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方面,知心姐姐落实检校共建,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与辖区各学校保持密切沟通,确定普法需求,私人定制普法教材。活动期间,围绕“防范校园欺凌”“我身边的民法典”“传承雷锋精神”“法治·传统文化”等主题,开展普法活动36场,发放法治教育读本210余册,受教育人数达9500余人;开展第六届“遇检未来”夏令营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以体验促了解,以交流引深思,增强法治观念和辨别是非能力;夯实家庭“第一道防线”,完善“法治副校长-学校-家长”的沟通机制,同步开展线上普法,通过分享普法微视频、知心寄语等方式,督促家长全面履行监护职责,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水平,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去年,知心姐姐对校园矛盾纠纷化解、家庭监护缺失干预等问题进行实质性处置15次,切实增强沟通协作和良性互动,做实做强法治教育进校园,引导未成年人学法、懂法、用法。

聚合力形成全方位保护

扬中市检察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更高期待,以“服务社+”模式为创新点,着力延伸未成年人保护触角,凝聚各方力量,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水平,积极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贡献检察力量。

“服务社+家庭”,让监护职责有法可依。针对监护人不履行、怠于履行、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不到位的,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问题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发出督促监护令10份、家庭教育指导令15份,有力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充分发挥知心姐姐家庭教育指导站职能,会同扬中市妇联、民政局、三茅街道等部门开展家庭教育表彰分享活动,推动相关部门参与协作配合,共同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质效。

“服务社+政府”,让政府保护不留空白。立足异地帮教协作、临界预防及分级干预等现实困境开展专题理论研究10余次,推动扬中市委政法委牵头出台《关于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处遇工作合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和违法犯罪预防社会治理体系。部署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大数据模型,实行“一人一档”,将行为表现、处遇措施、整改评估等录入数据平台,提升帮教措施精准性,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转变,以“数字赋能”提升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质效。

“服务社+社会”,让社会防护形成合力。联合扬中市民政局、妇联等部门开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业务培训班,为扬中市200余名监护监督员、各镇(街、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未保工作站负责人作专题培训。深入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引入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多元化矫治方式,同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组织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表彰暨研讨活动,邀请扬中市青航法治服务中心、扬中市海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12名社工、心理咨询师参与,促进司法需求与社会服务的匹配衔接。2023年共开展监督考察帮教11人102次,跟踪回访3人18次,所帮教未成年人均顺利回归社会,无一再犯。

2024-02-22 扬中“知心姐姐”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6632.html 1 3 法治阳光照亮“江洲”大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