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杉
本报通讯员 李媛 王育春
“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投入使用,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工监测耗时长、效率低且无法对河流水质进行联动监控和分析等诸多弊端,还能厘清各相关部门水环境监管责任,加强部门联动应急反应速度,促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随着运粮河、古运河两座监测站的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基本覆盖了润州区重要河道流域,这让润州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杨宵很是感慨。
2023年,润州生态环境局聚焦民生福祉,投入334万元,精心打造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保障数字化监测网络项目。数字赋能,为治污攻坚工作加上了“智慧大脑”,助力营造“天蓝、水绿、山青”的生态格局。
和杨宵一样对新一年治污工作满怀信心的,还有润州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员黄韬。润州区在镇江市疾控中心周边新建20套PM2.5微型监测设备。实现区域内监测数据多点支撑,远程监控,实时上传、统计分析和应用,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执法等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撑。
黄韬指着数据平台介绍说:“20套PM2.5微型监测设备的增加,是对润州区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的有效补充,能够精准定位监控区域内的污染源,实现网格化联防联控,进行大气污染溯源通量解析。同时对数据进行演算,预测空气质量变化趋势,进行污染成因分析,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润州区着力打造的智能“防护网”,以空气微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为基点,建立健全数字化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接到预警后,各部门“指哪打哪”,快速反应,排查污染源,切实解决问题。
这张“网”是我市智慧赋能环境监测工作的一个缩影。
“跃进路路段颗粒物含量超标,记录一下。”去年8月,随着我市首台“VOCs+无机多参数”走航车投入使用,我市大气监测与执法装备能力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有了这个“黑科技”装备,大气污染物将被精准识别和定位,大气污染防治的精准性、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
走航工程师王凯介绍:“车载设备启动运行后,驾驶走航车到重点监测企业或者路段附近,车内显示屏将对污染物种类和数据进行实时显示。”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有了精确显示,为后续整改工作指明了方向。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走航车的投用,有效改变了我市环境执法监测溯源技术装备落后,耗时耗人耗力却效率不高的局面,加强了大气环境溯源应急装备能力建设。
市区东吴路上,在建的市生态环境监测站可以说是一座“智慧”集合体。实验室里,150余台(套)实验仪器涵盖了水、气、土、噪声、辐射五大类140余项的监测能力,填补镇江城区范围内环境监测事权空白,为我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顶楼近700平方米的露台被水洗塔、过滤塔等设备塞得满满当当。这些设备用于废气处理,保障实验室气体达标排放。
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数字赋能。我市在全省探索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远程质控系统”建设,先期实施了“废气重点排污企业自动监控远程质控设施”建设工程。工程选取16家废气排放大户的35个点位安装远程质控系统,这些大户涵盖了大型火力发电厂、生物质电厂、化工厂、钢铁厂、水泥厂等重点烟气排污企业。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了该项目的助力,生态环境管理部门远程监管排污企业和第三方运维机构的同时,也能对排污企业和第三方机构进行持续有效帮扶,帮助企业发现自身在线监控基础设施的问题,帮助第三方运维机构提高服务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