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
第09版:镇江周刊

过度考核的“不懂”与“怕”

□ 华 翔

岁末年终,又到了考核的时候了。一年忙下来了,事情做得怎么样,总得有个交代和总结。所以,考核是必须的,这也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毋庸置疑,近年来的一个趋势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考核越来越细,指标越来越多,全覆盖、无死角。这不,新华社《半月谈》和《北京日报》近日皆有报道,在一些地方,“百分制”已被“千分制”取而代之;甚至嫌“千分制”考核不够用,进而推出“双千分”。

媒体的观点一般归咎于形式主义作祟。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再深一些的解剖,或许,过度考核,一是因为能力上的“不懂”,二是因为态度上的“怕”。

“不懂”,是不懂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区别。

指标考核是现代管理的抓手之一,但遗憾的是,却有很多“下指标”“定考核”的人却并不清楚,指标考核分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两者关键指标不一样,考核作用不一样,适用范围也不一样。

举一个咱中国人都懂都关心的例子。孩子高考,就是一个结果性考核。成绩就是结果,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成绩,还有一个总成绩。最理想的结果是,各科成绩都比较高,总成绩当然也很高。但问题是,高考成绩也就是结果是最后才能出来,一旦不达预期,整个事情已经失去了控制。所以,我们还要提前对过程进行管理,设置很多要求,也就是过程考核。比如延长学习时间,要求增加早晚自习在内,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10小时;保证充足睡眠,每天睡眠不少于8小时;营养补充,每天每人的食堂标准不低于20元;参加模拟测试每月不少于一次……

这个例子极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从结果考核出发,一步步滑入陷进过程考核的茫茫泥潭。

“结果”当然重要,它是组织管理的“目的”所在。另一方面,“过程”也很重要,没有“过程”,哪来的“结果”?所以,当我们对结果不满意的时候,甚至预知会有不满意结果的时候,就会开始对过程进行干预。一次两次干预,是监控与纠偏,但一次两次的好结果,更易导致高层事事“一把抓”,体现在考核上,就是过程性考核越来越多。“过程”是全面、系统、动态变化的,自然就是“考核越来越细,指标越来越多,全覆盖、无死角”,然后,基层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考核本只有一种,就是结果考核。而过程性考核,它实质上是披着考核外衣的过程辅导,是不断跟进过程,在关键性指标的反馈中,发现不好的地方,并给予指导,帮助改善,这才是绩效考核的精髓部分。但现实中,很多人却是混淆了这两者的区别,一味地混用。结果不满意,就考核过程;过程不满意,就指标再细化。他们却忘了一句最简单的话——团队干不好,是团队的头没带好。

事实上,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还有一个可以用来理解的例子,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队长天天敲钟催着社员好好干,创造幸福生活,结果没人干,生产队不得不黄。包产到户了,没人要求怎么干?结果粮满仓,因为承包户要对自己承包土地结果上负责,他就会主动想办法,抗旱防涝,起早贪黑耕种。市场经济社会,就是商品的等价值交换的“结果”经济。而现实社会中各种串位、越位的现象,比如高层不抓结果抓过程,使中基层成为“传话筒”,进一步,颇多政府部门、企业单位都存在的上层事事“一把抓”现象,实质上正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作逻辑的延伸。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回头学习邓公那句著名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怕”,则是害怕不确定性。

既然“过程”是全面、系统、动态变化的,自然就会有各类事情发生,有好事也会有坏事。这就是不确定性。人最大的恐惧往往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更是一类源于体制的集体心智模式,高度依赖确定性。所以,我们常说,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界的不确定性。然后,在过程考核中设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指标,恰恰是一种确定确定再确定和确保不出事的保障措施。

但问题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者辩证统一。而创新、创意,从萌芽到长成,就是与不确定与失败的一路相伴。身处变革的时代,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并不全然是坏消息,很多时候能否化挑战为机遇,需要我们敢于直面不确定,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把一个个不确定性因素转化为创新突破、重塑优势的阶梯,从而将未来的确定性始终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只说一句,考核本是好事,千万别异化了。

2023-12-15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7224.html 1 3 过度考核的“不懂”与“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