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长廊、古戏台、名人纪念馆、健身广场等一系列“文化符号”的建成与恢复,恰如给这座地处茅山革命老区的小山村注入了时代内涵,一切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坚持共享发展 走向共同富裕
村头凉亭里,几位老人在暖暖的夕照下打牌消遣,笑语阵阵。不远处的农田里,庄稼长势正旺,几只飞鸟在上空盘旋。这里是高资街道水台村,曾经的贫困村在经过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后,村民们的家园越来越像“世外桃源”。水台村的发展变化是丹徒区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核心职责,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和实践,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的一个缩影。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建党以来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要求。丹徒区以“强村富民达新标”为抓手,下真功夫、花大力气,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村、户达标率脱贫率均在95%以上。
针对尚未达标的2个经济薄弱村和54户未脱贫家庭,逐一分析症结,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实现精准帮扶,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坚持把产业脱贫作为治本之策,将提升“造血功能”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挖掘经济薄弱村潜在优势,开展精准招商,推进丹徒高新园“三集”标准化厂房、购买物业用房等24个在手项目。辛丰黄泥村是尚未达标的经济薄弱村之一,丹徒区通过探索高铁绿化带资源换资金路径,加大企业服务费、铁塔租赁费、门面房租金征收力度,加强土地复垦和结对帮扶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另一方面,坚持把政策落实作为有效手段。继续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步伐,精准投放财力、人力、物力。力争10月底全面完成相关工作,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住上安全住房。同时,坚持把防止返贫作为重要保障。针对达标基础不稳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村,将定期不定期开展“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通过阳光监管平台、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动态监管,统筹用好结对帮扶、政策兜底、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保持帮扶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确保不再返贫。
针对未脱贫的54户家庭,建立清单,分类施策、鼓励就业、强化教育,扶贫扶智并行,确保贫困群众同全区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幸福交通
夏末的江心洲别有韵味,驱车沿着乡间道路前行,两侧伫立着成排的“林荫走廊”,田野里农作物长势喜人,家家户户门前的橘树果实累累,孕育着无限希望。
道路通则百业兴,强村富民更离不开良好的交通保障。近年来,丹徒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全力建设好农村公路,不断提高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四好农村路”建设一直是丹徒区民生实事项目的“一号工程”。据悉,为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区财政进行重点倾斜和保障投入,先后投入资金4个多亿。目前,全区农村公路里程约910公里,其中:县道201公里,乡道446公里,村道265公里。2016年—2018年,在完成“村村通”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5亿元,总里程209公里。今年计划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22公里。目前乡村道10公里及危桥改造项目已完成;剩余12公里正处于施工阶段,已完成路基土方工程的70%,部分项目路面基层已完工,准备进行沥青路面施工,所有项目年底前建成。届时,全区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通达率将达到100%。
同时,针对老镇荣路、延茅公路丹徒段、辛黄线、高红线四条路面损坏较严重的道路,丹徒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将上述四条道路实施路面大中修工程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8400万元,计划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建成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打造良好的交通网络,除了紧张快建加密路网之外,管理和养护也十分重要。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适合区情的道路管养体系,全力打造“畅安舒美”的交通出行环境。
厚植生态优势 拓展发展空间
高资街道西斛村上新甸是一座偏远村庄,也是丹徒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EPC+运维”项目试点村之一。在这个只有42户人家的小村庄地下,铺着1200多米长的污水管道。通过这些管道,村民家中的污水将被引入到日处理量为15吨排放设施中,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这个小村庄就此告别了“污水横流”的历史,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立区”是丹徒“县改区”后确立的重要战略定位。为此,丹徒人始终把打造“生态丹徒”摆在促进全区跨越式发展优先位置,不断丰富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辩证关系,致力实现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护好绿水青山,拓展发展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实实在在享受到这份“生态福祉”。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丹徒以实际行动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污染防治问题,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开展长江干流岸线清理整治,基本完成销号类项目5个,4个整改类项目已全面开展整改,10个拆除类项目中已完成东江船厂、大江船厂、达舟船厂、永安船厂、大港海事执法基地拆除。河湖“两违三乱”治理扎实推进,完成“两违”专项治理31处,“三乱”专项治理36项;“三清一改”全面展开,共清理农村各类垃圾9640立方米,清理村内河塘沟渠、排水沟336处。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50%。
在“散乱污”整治专项行动中,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 “散乱污”企业整治率达97%。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9.7%;省控断面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100%,国控断面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100%。
随着“生态丹徒”品牌建设的推进,丹徒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在此过程中,丹徒人积极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短板和问题,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为丹徒高质量发展塑造新生态、腾挪新空间。
夯实阵地建设 筑牢精神堡垒
挖掘机挥舞巨臂开挖泥土,工程车来往穿梭运送材料,轧路机阵阵轰鸣平整场地……在高桥镇后街文化广场建设工地上是一派繁忙景象。作为今年全镇的建设重点,该项目计划投资200万元,面积800多平方米,包含舞台、阅报栏、篮球场、步道等基础设施,广场建成后将成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基层文化建设关系到民心凝聚、人心向背,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和幸福感。丹徒区不断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建设在人民群众精神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挖掘基层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和价值性,不断提升基层文化建设的实践层次。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丹徒区提前两年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全覆盖。在农村文化礼堂项目建设中,去年建设42个农村文化礼堂,其中宜城西麓、上党丰城、荣炳曙光3个文化礼堂被评为镇江市十佳农村文化礼堂;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正在新建21个农村文化礼堂。此外,今年还将完成2个镇,5个村文化广场提升工程,建成70个自然村小微型文化广场,基本实现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
在阵地建设方面,丹徒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全方位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视野,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推动了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其中,区文化馆、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区图书馆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设在区文化馆内的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也已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此外,全区10个镇(街道、园区)文化站,88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各地文化分馆、图书分馆均实现免费对外开放。
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认真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和需求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思想文化熏陶中受到启发教育,内化成自身的优良品质。全区拥有镇(街道、园区)文艺团队48个,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近百个。全区镇、村文化志愿者总数达到2300多人。今年以来,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送戏下乡、公益艺术讲座、培训、展示活动共计67场,其中 “乐活丹徒”文化惠民活动、第七届“清风雅韵戏曲周”“双阳”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产生较好反响,深受群众欢迎。宝堰南乡田歌、上党演艺俱乐部被评为市级全民艺术普及示范基地,荣炳残疾人艺术团被评为市级全民艺术普及示范项目。上党演艺俱乐部等31支文艺团队入驻文化镇江云平台和镇江淘文化网,提供文艺节目点播服务。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征途中,丹徒区委、区政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把一项项“指标过关”变成“群众认可”,打造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惠民工程,使得30万丹徒人民在火热的“民生温度”中见证最美“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