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9日
第014版:最镇江

一砖一瓦,提升建筑的精巧细致水平

1998年,正东路范公桥遗址出土的“镇江中军”

□ 张剑 马彦如

砖瓦是泥与火的结晶,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砌城、造屋、建桥、铺路,离不开砖瓦,人类从餐风饮露的原始生活迈向现代文明社会,更离不开砖瓦制造工艺的发展。

为了抵御野兽和风吹雨打,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学会使用泥土捏制成砖坯,建造简陋的居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砖坯,在底格里斯河上游发现,足有9500年的古老历史。

2010年,在陕西蓝田出土的5块残砖,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砖,距今已有5000年,堪称“中华第一砖”。

商周时期,人们已能制出结实耐用的青砖,说明当时制砖工已很好地掌控了烧制技术。

战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中,发现条砖、方砖和栏杆砖等,说明制作工艺趋向成熟。

到了秦朝,砖块烧制水平已世界领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都城,建宫殿,修驰道,建帝陵……著名的阿房宫相传就是以砖铺地,而举全国之力修建的万里长城,也全部由砖块建成,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有部分秦长城留存。

古代制砖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烧制,用模板做出砖块模型,然后放在砖窑里烧,这类砖的质量和硬度比较高,价格也较高,通常用于贵族家庭。二是晾晒,做好的砖坯直接晾晒成型,这类砖被称为“泥砖”,是普通家庭建造房子最主要的材料。

宋时镇江砖瓦业颇为发达,烧制砖瓦有官窑、民窑,亦见有军窑,并且产量和规模较大,此外,在扬州还发现大量镇江烧制的印文砖。

镇江宋代城垣,多有修造,而以南宋嘉定年间史弥坚主持的工程尤为浩大。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史弥坚调任镇江知府。当时,宋金已议和多年,但金兵仍不时南下袭扰,要防御金人入侵,首先需要加固城墙。彼时,镇江府仅有子城一座,且守卫松弛。到任的第二年,史弥坚决定重修罗城,对镇江的城防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增开城门7座,把北城墙延伸到北固山的后峰。《嘉定镇江志》记载:“其时,镇江府城城墙周长十二里许,高两丈六尺。”

据考古发现,花山湾古城西垣及阳彭山、气象台山的宋代城垣,都有砖砌的护墙或设施遗迹出土。1984年,花山湾古城考古调查时,在三五九医院至鼓楼岗一线的城垣考古探沟中,出土或采集到一些宋代或稍前的印文城砖,如“润州官窑·五”“官窑”“官窑巳”“罗城”“府城砖”“修城砖”“金坛”“丹徒县”“镇江水军·□□府水军”“镇江前军烧”等,所见铭文砖的规格一般多为阳文,尺寸为长37.8至38.4厘米、宽17.4至18厘米、厚5.8至7.5厘米。

在镇江城内文化地层中,同样出土一些宋代文字砖,如中山东路盐业工地出土的“闰(润)州”文字残砖;南门大街食品大厦工地出土的戳印“教化砖堦砖二百□□□□记”方砖,长、宽33.6厘米,厚6.4厘米。这些文字砖表明,宋时城砖,镇江驻军及官府官窑烧造者,文字标出了窑名(“官窑”)、城名(“罗城”“府城”)、县名(“丹徒县”),以及修城事宜(“修城”)。同时还有外地烧制(抑或外地窑工在镇江烧制),如“金坛”“嘉兴”,其中窑户还有“官砖户”和个体“窑户”之分。

镇江出土的瓦类,主要有板瓦、筒瓦和脊瓦,多见背面为布纹,其装饰又分脊饰、瓦当、滴水等。

出土的脊饰,有鸱尾和脊兽。鸱尾,又称正吻,是古建筑中位于屋顶正脊两端具有装饰作用的构件,其形状如卷尾巨龙,张口吞脊,背上插剑柄,宋时龙尾卷曲如鱼尾。脊兽,为屋脊上各种兽形构件,置于垂脊下端,名垂兽和吞兽。在李家大山出土一件宋代陶制垂兽,鱼龙头形,后部有插孔。

而位于戗脊中间的兽叫戗兽,其他小兽谓之走兽或蹲兽。走兽依建筑规模和级别的差异而设有不同形象。1993年在古运河皇华亭工地出土一件脊兽残件,头部作兽形,狰目怒吼状,形象生动,应属獬豸一类,残高40厘米,反映所属房屋的规格较高。

位于檐前带如意舌片的瓦头,称滴水,纹饰多见波浪纹。在学沟巷工地曾出土宋代琉璃滴水,印花卉纹。琉璃瓦当多用于宫廷、寺院、廨署等规格较高的建筑。

一砖一瓦,是人类生活变迁史的真实写照。宋代镇江经济繁荣,窑业应时而兴,为砖瓦业的发展带来一番新气象,砖瓦业技术的发展亦为建筑的精巧细致水平提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24-01-29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4436.html 1 3 一砖一瓦,提升建筑的精巧细致水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