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钱吕军
一场大雪突降江南。望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不禁随之飘到了东北的雪乡,那是我去年春节假期东北之旅的重要一站。
雪乡,但听名字,就觉得应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记得,那天起了个大早。我们坐着从哈尔滨驶出的旅游大巴,一路疾驰向雪乡进发。途中,经地导“村长”建议,大家在一个不知名的山村,体验了一次马拉爬犁。木制的爬犁,一头连着马身上的钢架,一头接着载人的车厢。车厢下面架着的不是车轮,而是两根长长的木轨。马是当地的马,高大而健硕,身上披着厚厚的毛,拖着长长的尾。据“村长”介绍,这里的马极其耐寒。那时的东北正值最冷的时节,我竟发现,卖力拉车的马儿身上渗出了汗珠。
汽车抵达雪乡时,虽然尚是下午4点多,但那里已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简单吃过团餐,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夜游雪乡。
夜幕下的雪乡,是极冷的,也是极美的。游客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照。领队杨剑曾多次带旅游团来过雪乡,颇富经验。他带领我们首先参观了雪乡博物馆,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随即穿过滚滚人流,从“‘爱在雪乡’旅拍基地”大门进入,快步来到一条依山而建的木栈道,拾级而上,步行不过百十米,站在一处悬于半山腰的休息平台,便可俯瞰雪乡的夜。
天地皆白的山坳中,散落着几十栋低矮的土屋。远处的房子隐藏于夜幕下的皓雪中,不可胜观。稍近处的好似童话里的雪屋,人字形屋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如同戴上了一顶顶雪毡帽,别有生趣;庭院内外的物件上积着厚厚的雪,像极了从雪地里长出来的白蘑菇,个个撑开了伞,一簇簇、一片片。
所有的线条都是柔和的,颜色却不是单一的白。因为灯光的差异,或是雪面反射的缘故,墙角边、屋檐下以及室内有亮光处,都被涂抹上或淡黄、或金黄的色彩;稍暗处,又呈现出或淡蓝、或深蓝的色彩变幻;悬挂在院门前、屋檐角的灯笼,用喜庆的红色点缀其间。
据“村长”介绍,雪乡出名前,因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生活贫困,当地百姓纷纷逃离,有的房屋仅以五六百元的低价即卖掉了。后来,偶因一期“爸爸去哪儿”栏目在此地拍摄而闻名全国。现如今,雪乡已经成为东北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在我们入住的那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多达几万人。旅游旺季,有的房子一个季度的租金,竟高达四五十万元。
看来,不仅绿水青山能换金山银山,覆盖这绿水青山的皑皑白雪也能换来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