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祝诚
“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元曲家到镇之处,往往会变得难以认定而莫衷一是。“思君若风影,来去不曾停。”(南朝陈后主《自君之出矣》)那随风飘荡的踪影究竟是指何处?我们且来捕“游踪”之“风”,捉“游地”之“影”。
此三山非彼三山。“三山”一词,较早的有神话传说中的“海中三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后人为延续这美丽神话,便选择黄山、庐山、雁荡山(或峨眉山)作为“人间三山”了。而镇江的“三山”,先是指“城中三山”,即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后又推而广之,指“京口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镇江元曲中的“三山”究竟指何呢?如乔吉【中吕】满庭芳·渔父词:“疏狂逸客,一樽酒尽,百尺帆开。划然长啸西风快,海上潮来。入万顷玻璃世界,望三山翡翠楼台。纶竿外,江湖水窄,回首是蓬莱。”此曲写江上高挂“百尺帆”驾“西风”而东行,然后当“海上潮来”时又逆风返航,只见他“入万顷玻璃世界,望三山翡翠楼台。”窃以为,这里的“三山”就是指的“京口三山”。否则,他就不用“回首蓬莱”去望“海上三山”了。乔吉这组《渔父词》共20首,明确写镇江风光的就有3首,这只是其一。因此,乔吉所写的“三山”及其“翡翠楼台”的文字描绘,比明人张莱《京口三山志》要早约150多年。而比清人张崟《京口三山图》的影像表达更早约500多年矣。
“中泠”“南泠”谁“一泉”?镇江元曲中,“天下第一泉”有两种称谓。如冯子振的《陆羽风流》云:“散蓬莱两腋清风,未便玉川仙去。待中泠一滴分时,看满注黄金鼎处。”可知陆羽是用“中泠”泉水点茶的。而张可久的《游金山寺》则云:“误汲南泠,笑杀吴侬,不记茶经。”却说“南泠”才是“天下第一泉”。孰是孰非呢?原来此泉当年是在金山西南的江心深湍石窟之中。根据汲泉经验,前人就有两种说法:一说泉在江心石排山的南侧,故称“南泠”;一说泉在石排山与鹘山之间,故称“中泠”(鹘山北称“北泠”)。后人认为,二者相近难以分辨,便统称“中泠”矣。原来“中泠”“南泠”,皆指“天下第一泉”。
“海门”意蕴待推敲。吟咏镇江海门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要数唐·李涉《润州闻暮角》:“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镇江元曲中也有描述或引用。如马致远【双调】寿阳曲·平沙落雁:“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又如张可久【越调】凭阑人·众远楼上:“钓船归水村,雁行出海门。”海门,乾隆《镇江府志》卷二曰:“(焦)山之余支东出,分峙于鲸波弥淼中,曰海门山;唐诗称松寥、夷山。”清人杨棨《京口山水志》亦云:“焦山东北江中有两小岛”“分峙江中,若双阙然,故名海门。”这可说是镇江海门的自然地理定义。它有时便代指焦山。
但从前人表述来看,其范围要宏大得多。据《新唐书·韩滉传》云:“滉建节润州,造楼舰三千柁,以舟师由海门大阅。”说韩滉曾建造三千艘楼船战舰并由海门大阅兵。那么这里所言之“海门”,就不是指“两小岛”了。《宋史·韩世忠传》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金兀术分兵渡江,韩世忠屯兵焦山,后在江上决战十回大获全胜,将金兵围困于金山附近之黄天荡48天。《宋史·张世杰传》也记载:德祐元年(1275年),宋将张世杰统帅万艘战舰,亦鏖战于此。可见所言之“海门”,就是指以海门为地标的镇江金、焦之间的广阔江域。长江镇江段,唐时江面宽四、五十里,宋元时仍宽十八里。原来这里曾是演兵场、古战场。故范仲淹诗云:“北固楼高海气寒”(《寄润州厐籍》),清人蒋士铨诗亦云:“大江横截广陵潮”“海门寒日射金焦”(《润州小泊》)。这可说是镇江海门的历史地理表述。它有时便代指江海交汇处或金、焦之间广阔江域。
不止于此。宋代高僧了元(即苏轼好友佛印)住持焦山寺后,发现海门就是“佛经之王”《华严经》所讲的海云比丘所居的“海门国”。所以他写有《焦山十六题》,第一题就是《海门国》诗:“二山对峙敞高扉,江海滔滔向此归。谁谓鱼龙无阃阈,须知天地设枢机。百川赴似群蛮贡,万派奔如列郡围。况是华严真净界,古今旌表镇巍巍。”可见诗里写的海门是指的“华严真净界”。这可说是镇江海门的宗教地理内涵。这时它便指代“华藏世界”。对此,张大华《天开胜境话焦山》一书特辟专章论述。
总之,“海门”,既要据词释意,更要据文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