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雷晓明
“寿桃”原指神话中可使人延年益寿的蟠桃,市区中山东路上有一家“寿桃”制作工坊,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
话说镇江东乡素有用糯米粉塑“寿桃”祝寿的传统,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俗称“捏巧”、“做寿桃”。系用糯米粉团为原料,民间艺人们用拨针、剪刀、梳子、滚子等工具,施展揉、搓、挤、压、团、挑、按、拨等工艺,塑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间工艺品。其作品大小不一,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形象逼真,色彩纷呈,蕴含求吉纳福之意。
东乡糯米粉塑“寿桃”,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密切关联,节日的出现令糯米粉塑“寿桃”,有了广泛的用武之地。据说东乡最早做糯米粉塑“寿桃”的是张大华。清中晚期,张大华在姚桥镇西街开了一爿米糕店,字号“万源”,经营各种由米粉(含粳米和糯米)做成的糕类。如,过年吃的“白米年糕”;清明节的“清明饼”;端午的“粽子”;重阳的“登糕”;婴儿刚出生三天(三朝)祝贺用的“解魇饼”;小孩一周岁(抓周)庆典用的“麻糍”;老人祝寿用的“寿桃”;盖新房上梁用的“抛梁馒头”;正月舞龙;迎佛摆祭;供佛、神及各种祭祀活动用的糯米粉塑供品等。而糯米粉塑“寿桃”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张大华把糯米粉塑“寿桃”技艺传授给儿子张嘉培和女儿张淑芳。张嘉培喜欢做人物,张淑芳喜欢做动物,两人黄金搭档,名扬东乡。清末民初,张淑芳出嫁至大港马墅夏家离开姚桥后,单独在大港北大街开了一爿同样的米糕店,字号“淑方斋”。张淑芳在继承母亲张大华糯米粉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被称为东乡“糯米粉塑“寿桃”大王”。生意不仅做到镇江城,还有许多扬州、泰州、常州地区的顾客前来定制,虽请有许多帮工打下手,还是忙不过来。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乡糯米粉塑“寿桃”几近绝迹。改革开放后,为糯米粉塑“寿桃”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氛围,糯米粉塑“寿桃”业逐渐复苏。张淑芳孙媳赵巧稚继承了先祖的糯米粉塑技艺,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创新,但她只是乡邻邀请上门业余做做,由于年事已高,便将长孙女夏跃珍带在身边帮忙做“小工”,传授技艺。
夏跃珍从小就是奶奶的小助手,经噎长期耳濡目染,结下了与东乡糯米粉塑“寿桃”的情缘,逐渐掌握了这种能吃“艺术品”的技艺。赵巧稚和夏跃珍做糯米粉塑“寿桃”,坚持“奇”(特)、“雅”(尚)、“艺”(术)、“精”(细)、“绝”(技)、“美”(观、味)六字标准,能够逼真地仿造花、鸟、鱼、虫、蔬菜、干果等样式。赵巧稚和夏跃珍一道还开发研制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八仙过海”、“五子拜寿”、“五福捧寿”、“众友同贺”、“师恩难忘”、“百子寿桃”等多个品种。“夏氏寿桃”以其新颖的造型、丰富的寓意、独特的口味和精良的制作赢得了东乡人的喜爱。
2023年10月,夏跃珍在家中设立了“寿桃”制作工坊,其制作的东乡糯米粉塑“寿桃”,除可食用外,还有很强的观赏性。主要是通过手工将糯米粉加上蔬菜及其他植物汁液揉捏而成,其特性是形象逼真,给人惟妙惟肖之感,是一门综合了民间传统艺术的手工技艺,它融合了雕塑、戏剧、纸扎、剪纸、书法、绘画等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制作时还需要懂得不少民俗民风、传统故事、吉祥纹饰,充分体现出艺人的匠心。
“寒醅发剂炊饼裂,新麻压油寒具香”。比起诗人陆游笔下描写的馒头,夏跃珍制作东乡糯米粉塑“寿桃”有着更为独特的神韵和风采。夏跃珍的“寿桃”工坊,正如“寿桃”一样“蒸蒸日上”,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在推广东乡糯米粉塑“寿桃”的这条路上,她有着自己的目标:想让更多的朋友能够靠东乡糯米粉塑“寿桃”技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记住和爱上东乡糯米粉塑“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