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6日
第010版:名城·听鹂山房

徐守霞:街头缝补暖人心

徐守霞在忙活 竺捷 摄

本报记者 竺捷

1月4日,桃花坞八区西门,略有些清冷的冬日暖阳洒落在这个几十年的老小区里,中午阳光最好的时候,总有一排老人坐在墙根晒太阳,这似乎是他们每天的保留节目。

再往里走,能看到一座门卫亭,这里是徐守霞工作的场所,里面放着缝纫机和熨烫设备。一扇窗户贴着打印纸,上写:“代客缝补、换修拉链、做被套”,下面有手机号码,这应该算是广告了。其实,这个小告示主要针对那些不了解她的客户,对老客而言,这里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从2000年至今,徐守霞一直在此坚守。

本来,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个遮风挡雨的小屋,它是三年前小区物业撤离后的遗产,因为没有人要,徐守霞才租了下来,还好年租不高。她原本就是桃花坞八区的居民,自家的一楼房子靠西门不远。以前都是每天用小车把一台缝纫机拖到西门口,晚上再拖回家,现场缝补,顺便还可以与旁边晒太阳的老人拉拉家常。但是现在不同了,这边的房子已经卖掉,她搬到了女儿家里,女儿家比较远,在江苏大学那边,电动车骑过来至少要25分钟。

这是徐守霞每天的单程通勤时间。只要不是大风大雨,她一般早上9点左右到,下午5点下班,中饭自己带着,像上班族一样规律。准确地说,这份工作是她带娃之余的备选项。她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以前来回接送都是她的任务。25年前,孩子在东门坡附近上学,她接送之余在旁边梳儿巷摆个小摊,卖卖鹌鹑蛋和茶干,之后就脑洞大开,想到还可以推缝纫机出来干缝补。谁料想,徐守霞摆了一段时间后,周边就有女同胞眼红了,每天也用一辆小车将一台缝纫机推到东门坡上,这下两个小摊摆擂台了。

可惜东门坡的生意并不好。徐守霞从对方的口音能听出,两人竟然还是同乡——都是扬州宝应人。所谓同行是冤家,两年后她索性让出了根据地,另谋下家,这才搬到了现在的地方。不得不说,桃花坞的人气确实要好不少。这在从前,主要受益于桃八区对面警官学校的馈赠,以前逢到周五,学校的学生就有不少活拿过来,到周六、周日就更猛了,半大不大的孩子们对针线活大多比较陌生,而徐守霞三下五除二就能解决问题,花费也不高,自然生意不愁。可如今不同了,警官学校的学生大多迁往了南京,这块生意基本上没指望了。

不过,桃花坞这一片从来都不缺缝补摊。例如中医院对面就有一个,摆得很早,因为市口好大家都知道。据说摊主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从去年开始就没有露脸过,恐怕是年龄大了的缘故。而在桃花坞八区东门、船艇学院也有各自缝补的地方,换句话说,桃花坞路上的缝补摊步步为营,可见做点蝇头小利的生意并不容易。当然,徐师傅还是有相当自信的,因为她有一些老客户竟然会从丹徒新区或江苏大学专程过来,他们已经不是寻求一项服务了,而是上升到对摊主技艺和人品的认同。

这世界虽然不尽如人意,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讲起来,徐守霞这一手针线活还是她做姑娘时在老家跟堂姐学的,属于熟能生巧。她上世纪90年代和丈夫来到镇江,一晃在这边已三十年光景,早已适应了这里的水土和环境,也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和消费水准。比如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在机关幼儿园上的,这还要得益于她老公以前在南门大街金聚德酒店当厨师的关系。如今女儿已然成家,儿子眼看着就要娶媳妇了,这可能也意味着徐师傅的缝补摊快要进入尾声,因为带孙辈的活儿又要落在她的肩上了……

每年春节、清明,徐守霞必定会回老家看看87岁的老母,她的弟弟在上海,哥哥在苏州,实在照应不到。她曾把母亲接到镇江,但老人家乡下住惯了,不习惯,还好其身体仍硬朗。采访中,正巧一位宝应老乡拿着几条裤子来改短,她第一次到徐师傅这边,开始还有点不放心,但两人一交流,立马知根知底了,生出不少惺惺相惜之意,或许这种相对可控的慢生活才是众多摊主坚持下去的理由。

2024-01-06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0722.html 1 3 徐守霞:街头缝补暖人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