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6日
第009版:名城·妙高台

康有为与镇江的渊源

康有为像

康有为在南山的刻字 图:张峥嵘 提供

康有为题名石刻

康有为在镇江题“敬教养德”

文/张峥嵘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和镇江的关系非常不一般,他曾在戊戌变法和支持“张勋复辟”失败后,在镇江的句容茅山隐居很久。在茅山,康有为将他的母亲、弟弟,以及爱妾一一安葬。

“戊戌六君子”里排名第一的不是谭嗣同,而是康广仁。他被名列“康党”之首,说不冤也不冤,说冤,也冤。因为他是康有为的胞弟。

1867年出生的康广仁,31岁那年(1898年春)随梁启超一起入京,协助康有为做一些文书整理工作。作为康有为的胞弟,康广仁自然是站在康有为这一边的,支持维新变法。不过,康广仁除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八股文”之外,他的政治主张比康有为要温和许多,甚至有不少地方并不同意自己哥哥的做法。

康广仁曾这样评价自己的哥哥康有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挤者、谤者盈衡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从这些评价上看,康广仁是很有见识的人,他用五个“太”来形容康有为,且冷静分析出一个“而上又无权”的大背景,是很有眼光的。

康广仁其实已经看清了维新派在顽固势力面前的孱弱,所以一直在劝康有为先离开京城,广开学馆,培养维新人才,再等待下一波维新变法的时机。但康有为做事比较执拗,一直不听。维新失败,慈禧下了逮捕令。

康广仁其实是有机会逃跑的,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不用逃跑的——我又没干什么,无非也就是帮忙协助起草文书之类,打个酱油,仅算个康有为的秘书。但他毕竟是康有为的弟弟。在康有为已经率先逃跑的情况下,他是必须被用来“垫刀头”的。

按后来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记述,康广仁被捕后,一直是坚贞不屈的。不过,按当时看守他们的狱卒刘一鸣回忆,康广仁被关在狱中时以头撞壁,痛哭失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来承当。”这并非康广仁的人生污点,只是大难临头之前的人之常情。

不过,从康广仁代兄受剐这个角度看,确实有点冤。行刑的时候,北京有一家药店,叫“鹤年堂”,掌柜王圣一素来暗自敬佩维新派,他出于人道,配了会让人服用后周身麻木的“鹤顶血”,让人分发给这六个人。但六人无一人接受。

第一个被处决的是32岁的康广仁。他似乎想向监斩官刚毅喊上什么,但因为喉咙被绳子勒得太紧,没喊出来。刽子手手起刀落,头颅落地,热血喷涌。康广仁就义后,暴尸两日,最终由广州的“广仁善堂”为之盛殓,在荒郊立一义冢。直到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带光绪“西狩”,才有人在原先的无字碑上刻了一行字:“南海康广仁之墓”。

弟弟代哥受过来“垫刀头”, 康有为深感自己连累了弟弟,内心愧疚万分。之后,他们的母亲来信询问康广仁的下落,康有为编故事说康广仁逃到了蒙古,一切平安。慢慢的,因为始终联系不到康广仁,康母觉得不对劲。为了不让母亲起疑心,康有为还模仿弟弟的笔迹给母亲定期写家书,这才让康母放心,不久康母病亡。后来,康有为秘密派人将弟弟的尸首带回。

康母及康广仁的灵榇,于1913年底回家乡南海浅塘乡苏村后冈浅葬,后移葬句容。据裴伟先生考证,康广仁葬于句容的确凿日期应是1920年4月9日(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葬在孚山。孚山在哪里?即浮山,句容天王镇的古称。1986年秋,镇江市政协有关同志在句容政协和当地耆老的协助下,终于找到康广仁墓址:在天王镇南10余里张巷村。墓毁于20世纪70年代初,遗骨不存。

康有为曾多次游览镇江的大茅山,此处是道教圣地,林木森森,浓荫蔽日,峰壑泉流,浑然天成。康有为晚年又非常迷信风水堪舆之学,出重金请风水先生,一同上山寻找最佳的陵寝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发现了几处宝地,然后进行筛选:在相中的穴位处,深挖九尺,埋下小麦,隔九日重新把它挖出来检查,看到底腐烂了没有,如果腐烂了,那这块地就不能入选,必须小麦粒粒不腐,这才算是真正的一道龙脉。就这样他选下了茅山积金峰和二茅峰之间西麓青龙山一处。他认为那里是块“龙吸珠”宝地,于是决定在这里为母亲建造坟墓。1920年6月16日,康有为携全家完成了葬礼。灵柩过后,再让人扫米煮汁拌石灰,灌浆嵌缝。棺椁是用四条粗铁链悬吊起来的,六面不靠。墓上则有三合土封顶,外观呈半圆形,坚固异常。

康母安葬之日,康有为举办了多日祈祷活动,茅山道士还特地做了几天道场。之后,他又在金坛茅东开辟了一个农场,因他的祖父号述之,父亲号少农,遂取“述农”二字为公司名称。康有为常住在茅山乾元观的松风阁,守墓三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据中国江苏网2014年3月20日报道,金坛薛埠镇西阳村委油榨头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处墓穴,随墓出土的还有2块石碑。经金坛博物馆文保科专家实地勘察,初步确认此墓是在茅山一带广泛传说的康有为发妻张云珠墓。

1913年至1914年,康母和康有为最宠爱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余,他决定将母、弟、妻、妾同葬在一处山明水秀的胜迹。

康有为在镇江也留下了许多墨宝,为研究他的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遗迹。

康有为的书法,从北碑中求意趣,在个人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其书法从碑刻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在《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获得结字造型和用笔方法,其书法有纵横奇宕之气,笔画平长,内紧外松,转折多圆,运锋自然,结体舒张,具有大气磅礴、纵肆奇逸的艺术风格。

1918年(戊午年)春,颇为落魄的康有为第四次来到焦山,并留下了题名石刻,字里行间,其失落的状态显现无遗。“戊午四月,康有为四游焦山,烽火遍地弥欧亚。吾经劫后,乃与陈默偃息林石也。”石刻通篇仅31字,却包含着一段和镇江的不解之缘。至今,南山的石壁上刻有他的“碧岩”,大气磅礴,笔下生波澜。

康有为在镇江也进行了多次演讲,曾题字“敬教养德”,与镇江中学师生互动勉励。在伯先公园的后山西侧,有座西式二层楼房。这是民国时,镇江建的一座公益藏书楼“绍宗国学藏书楼”,历经战火至今仍保存有八万六千多册古籍(现保存在镇江市图书馆),这座楼里曾藏有许多康有为万木草堂的藏书。

康有为喜欢藏书,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时,他就将自己“如楼”和“万卷楼”中的藏书分装了数百箱运到了万木草堂,建起了“书藏”,并且他还购置了一大批自然科学方面的图书充实其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万木草堂被查抄,书藏也被两广总督府查抄,大量的藏书被没收拨给了广雅书院。遭此挫折后,康有为并没有停止他的藏书活动,无论是在政治生涯的顶峰,还是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他始终留心寻访收集古籍藏书。

康有为逝世后,他的家属因欠外债,也将其一部分藏书变卖,最后康有为的藏书一部分流往广西,一部分流落上海,其中流落上海的藏书,不少被旅居上海的镇江人士获得,后捐献给绍宗国学藏书楼。绍宗国学藏书楼内的藏书现在已全部移至市图书馆,这座伯先公园中的名楼,因为藏书和康有为有了故事。

2024-01-06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90721.html 1 3 康有为与镇江的渊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