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钱吕军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镇“山谷流泉文化园”内。或许是紧邻名刹三祖禅寺的缘故,唐宋以来诸多文人墨客到此游历,并留有题刻。历代摩崖石刻密布于这里的崖壁磐石及溪谷河床,现存多达400余方。
深秋的山谷流泉文化园,层林尽染、游人如织。过了山谷桥,前行数十步,就可见路边岩石上留有题刻。继续往里走,崖壁上的题刻便越来越多。石牛潭向上不远是一片光滑倾斜的溪谷河床,溪谷一侧有几块巨大的崖壁磐石,上面刻满了文字。经友人指点,在紧挨河床处发现了署名“荆公”(王安石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的题刻,“水无心而宛转, 山有色而环回,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与其他题刻皆采用由右至左的书写方式不同,王安石的题刻顺着溪谷水流的方向,从左到右地刻写在崖壁上。且不说诗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豁达之意,从这打破传统的题刻方式上,即可领略王安石不落俗套、领异标新的改革家本色。
依山谷溪流之形势,文化园内建有荆公亭、东坡别业、涪翁亭和山谷精舍等古式建筑。粉墙黛瓦、飞檐走壁掩映于青松翠竹红枫之间,移步皆景。友人们为眼前的秋色所吸引而纷纷驻足拍照。我仔细在溪谷崖壁上寻找苏轼的题刻,却总也找不到。后在崖壁边的一块牌子上发现了苏东坡的诗作:“先生仙去几经年,流水青山不改迁。拂拭悬崖观古字,尘心病眼两醒然。”据说,此诗是苏轼为纪念王安石而作。苏轼曾与王安石同朝为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屡遭贬谪。但政见的不同,不影响两位大诗人、大学者的相互欣赏。此后两人在金陵和解,苏轼写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的诗句(苏轼《次荆公韵四绝》之三)。也许,这就是古人的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间”。徜徉于山谷流泉摩崖石刻间,可以欣赏中国书法之精妙,这里真草隶篆行五体俱全,颜、柳、欧、米、赵各流派应有尽有;可以品读中国诗词之境界,这里或寄情山水、或咏物言志、或怀古思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可以领略中国文化之深厚,这里囊括诗词歌赋记铭,文体齐备。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一书中,感叹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盛极必衰”,同时提出了“中国为何成了例外?”的问题,并试图从“地理环境的阻隔”“中华文明的体量”“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实用主义和中庸之道”“科举制度”等五个方面作出解答。其实,从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中就不难找到答案:千百年来中国的文脉未断。
由此观之,游历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实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