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23年12月11日
第013版:紫金泉

“淡墨探花”王文治

《梦楼诗集》

《续丹徒县志》王文治墓葬记载

《光绪丹徒县志》“书画”记载

王文治像 图:王礼刚 提供

文/王礼刚

王文治,出生在京杭大运河镇江辛丰段西岸的东石村,从小喝着运河水长大,大运河通渠的繁忙和船工的艰辛,他全然在胸,激励了他勤奋、自律求学的刻苦精神。他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他,他不仅是清代乾隆朝的命官,还是书法家,其书法被世人称颂“淡墨探花”。

史志记载王文治

《镇江市志》记载:“王文治(1730-1802), 字禹卿,号梦楼,晚年信佛,法名达无,字无余,镇江人。少年任侠,狂放不羁。24岁取中拔贡,到北京应廷试,和姚鼐、朱孝纯、彭澧等人结为好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一甲三名进士,授职编修,擢升侍读。乾隆二十九年(1764),外放云南临安知府,三年后罢官归里。一度担任过杭州敷文书院山长。王文治的诗工整精炼,雄杰洪亮,与袁枚、蒋士铨、赵翼等并称‘袁王蒋赵’。袁枚称其诗‘细筋入骨,高唱凌云’。王文治的字风神俊逸,与诸城刘墉、钱塘梁同书齐名。当时有 ‘天下三梁(梁国治、 梁同书、梁巘),不及江南一王’等评论,远近各地都请他书写碑铭联匾。”

《镇江市志》说,乾隆十八年(1753),24岁的王文治取中拔贡,来到京师参加廷试。此时的他“与诸名士唱和无虚日,公卿皆延礼之。”乾隆二十年(1755),王文治参加的第一场廷试落榜,但是,乾隆皇帝对王文治却大加赞赏,朱批:“似能办事,学问也好。”

王文治书法妙天下。志书是这样记载王文治的:“生有夙慧,十二岁能诗,生平吟咏之工,入唐人之室,与分席而处。书法则如米元章、董香光,嗣统二王,天下士共推,无异论者。”《光绪丹徒县志》这段文字是说王文治,书法深得“二王”神髓,复肆力李云麾、米海岳。晚年超脱,直逼董香光,人所不能学者。王文治书法是基于“二王”,脱胎于董其昌。至今杭州、苏州、扬州、武昌等地许多园亭、寺庙,仍留有他亲笔的联额、石刻。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顺天乡试,二十五年(1760)会试中式,殿试一甲第三人,成进士,为探花,授编修职。二十八年(1763)大考第一,擢侍读,充国史馆纂修。二十七年(1762)顺天乡试同考官,二十八年会试同考官。

王文治为临安府知府,王师征缅,督运粮饷,受烟瘴,引疾归故里镇江。王文治归镇江后,很快担任了杭州敷文书院的山长。王文治在杭州期间自号“西湖长”。王文治在《梦楼诗集》卷十九《六十自寿》,记叙了他那一段“故友馈金劳致问,门生载酒数相过;闲来自制销魂曲,笑遣红儿月下歌”快乐生活。后来又校订了《杭州府志》。

王文治在主讲浙江敷文书院时,名宿尽出其门。既而薄游陕洛,所至悉以名师尊礼之。蒋宗海续修志稿未成而殁,王文治续成之。里绅同纂事者有茅元铭、张明谦、张崟、张廷咏、孙焯、鲁铨、胡培、冯锡宸、刘植、韩璟、韩芬、鲍文逵、郭恒也。同校阅者有萧文瑛、王沄、杨哲人、张秉钧、何菁、蒋穮、陈星、严士榜、张深、邹锡纯。

王文治晚年雅嗜声曲,与吴门叶广明有同好,叶订《纳书楹曲谱》,王文治为之详审音节,点定后盛行海内。著《梦楼诗集》二十四卷,及制艺、文赋,皆脍炙人口。又著有《快雪时晴法帖》,道光中纂修国史馆奏请编入文苑。

王文治笃信佛教,取法名达无,大概与他从小信佛,琉球海上遇险,神助平安有关。他拜杭州天长寺海宇清和尚为师,平时头戴僧帽。尝自言:吾诗字皆禅理也。年七十有三,坐禅而化。墓葬在镇江城南七里砖桥廖家村秀山枝王家山祖茔。《嘉庆丹徒县志》卷二十三,有他父亲王士闳祖母墓葬廖家村秀山枝王家山祖茔记载。

册封琉球留墨宝

王文治诗书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崇拜。故事是说乾隆十六年(1751),原琉球国王尚敬去世,其世子尚穆在乾隆十九年(1754)派使臣前来上表,奏请袭封。乾隆二十年(1755)十二月,乾隆皇帝下达谕旨选派翰林侍读全魁册封琉球。全魁充正使,编修周煌充副使斋诏前往。全魁与周煌二人仰慕王文治书法,邀其同往。

琉球及琉球诸国皆为中国的藩属国,历代琉球国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1429年,琉球统一诸国,仍与明朝保持着宗藩关系。明朝以后,琉球国继续向清府朝贡。1663年,琉球国王正式被清王朝册封,琉球国使用的是清朝年号,每年向清朝纳贡,而且从未间断。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朝鲜、暹罗、琉球皆来清朝入贡,《清史稿》亦作记载。

清朝派遣大臣前往琉球的册封活动就有八次。历次册封活动派出的使臣或随从者大都留下文墨,记录琉球国的风土人情和册封活动。乾隆二十一年六月十一日(1756年7月7日),王文治以书法家从客身份参加册封使团,“翰林侍读全魁册封琉球,邀同渡海,飓风破舟,遇救不死。”(《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十三)王文治用诗歌形式记述了出使经历和所见所闻,他所著的《海天游集》诗集作了记载。

在册封琉球期间,王文治在琉球各地参观,了解风土人情,与琉球王公大臣唱和诗文,以文会友。每到一处,他都题字作诗。他的诗文和书法赢得了琉球各界人士的喜爱,同时也受到两位册封使臣的赞许。全魁称赞他“争夸客有钟王笔,敢说仙同李郭舟”。日本汉学家外山军治在《书道全集中国》中写道:“王文治乾隆二十年随遣为琉球国册封使全魁赴琉球,其时仅二十六岁,然琉球人视其书为家宝而予以珍视。”当时,琉球人纷纷重金求购王文治墨宝。现在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冲绳县立博物馆、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大分县立博物馆,仍然珍藏着王文治当年的墨宝。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友人还到浙江和丹徒辛丰东石村寻访王文治后人。可见王文治的诗歌书法精湛,受到日本人的如此崇拜。

眷念家乡写诗篇

王文治爱着家乡,眷念着家乡。在他任云南临安知府,三年后罢官,王文治即归乡里,租赁房屋居住在古城东门梦溪,改号梦楼。王文治除了在杭州敷文书院讲学和出游,基本上都居住镇江。

王文治不忘少年时在南山八公洞读书的岁月。王文治祖父去世早,他父亲从小与祖母相依为命,长而至孝。祖母去世,家境尚寒,丧殡不能华饰。家庭生活贫困,王文治从小读书常在灶前借光。《梦楼诗集》:“曰余初受书,志在破万卷。贫无买书钱,见书空慕羡。”“我生不识字,亦复堕忧恼。寒愁衣履穿,饥畏糠核少。读书灶觚下,爨尘落如搅。食贫身每劳,处隘见逾小。”写出了他求学,生活虽然贫困,却怀揣志在破万卷之志向。他在《汉隐庵》写道:“汉隐读书处,落花沾客衣。白头重到此,惆怅故人稀。”王文治深情忆及当年读书的八公洞。

南山八公洞风景秀丽,山水相依,文脉厚重。王文治对八公洞周边景观庙宇十分了解且十分有感情,他连同《汉隐庵》写了《八公洞十咏》诗。

描述“平等寺”:佛法没些子,唯兹平等心。破壁漏残月,晓来无处寻;描述“翠淙庵”:高树列森梢,女罗垂幂历。山翠夜淙淙,风幡晨寂寂;描述“深云庵”:云生深山中,俄顷满岩谷。今夜住山人,商量伴云宿;描述“大林庵”:门内夕阳楼,门前古溪水。新竹出墙来,影落溪流里;描述“紫竹庵”:日暮柴扉里,萧萧紫竹林。樱桃花落后,扃锁到如今;描述“半壑庵”:缚竹作门扉,横石为略彴。秋来黄叶多,风吹填半壑;描述“化城庵”:化城本无城,阳焰空中过。当日妙庄严,如何今破堕;描述“海潮庵”:薜荔覆墙头,青苔积门外。欲听海潮音,乔林迸虚籁;描述“远尘庵”:庵中最高楼,林光惊乍曙。但听有啼莺,不见莺飞处。

王文治根据八公洞十座庵庙特点逐一描述,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南山八公洞留下了可以参考的资料。笔者曾随文友多次去东石村寻访。东石村王氏后裔王以凤(九十岁病故),带着我们参观了东石村王氏祠堂,王文治故居。王氏祠堂后人已经修葺,王文治故居还有后人居住。

2023-12-11 3 3 京江晚报 content_286682.html 1 3 “淡墨探花”王文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