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京江晚报》的“画苑”专栏用了一个整版,以“丹青不老 艺道长青”为题,介绍了八十岁高龄的徐润生老人的版画人生,选用的七幅作品相信是徐老的代表作。
我对木刻版画知之较少,也无缘结识徐老,但直觉告诉我,这些以甘露寺、昭关石塔等为题材的作品,既有鲜明的地方特征,让人一眼就能认得出,又展示出了高超的技法,特别是黑白绿三色搭配协调,人景物三者融为一体,线条简洁明快,画风质朴自然,颇给人以美感。
深深吸引我眼球的,还有一篇美文,是王川老师的手笔,娓娓道来,流畅细腻。细读后才知道,他们二人已有近六十年的情谊,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两人就合作为镇江一家大酒店作美术设计,创造性地采用一组新工艺,把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制作成全市第一幅大型漆刻壁画,效果奇佳,影响甚大。
文中详细介绍了徐老多个年份入选省级版画壁画展览的众多作品,并专门用这样一段文字表述了徐老对自己所取得成绩的心态:“但是,润生并不满足,还在探求艺术形式和语言的多样化……他不是只会画画而不会思考的人……只有不断追求,艺大于命,才能借得水为骨,修到玉为魂。”
这样的文字,这样的友情,这样的赞誉,深深打动了我。有幸结识王川老师,也就是不到半年的事,此前虽对他的大名与大作仰望已久,但毕竟连他的人都无缘相识,好在后来,在凤凰文化广场的望山书局,两次聆听了他的公开讲课,分别讲解其《米芾传》与《黄公望传》,那修长的身材、飘动的银发和浑身上下散发出的学者风度令我折服,更有他的跨界与知识厚度,尤其是对文学、美术、绘画、建筑等多领域多元素融会贯通的功力,让我深深敬佩,也正是在这样的零距离接触中,我对他“对外投稿从未被退”至为信服,因为对绝大多数的写作者而言,退稿才叫正常。
于是,窃以为,王川老师是近些年镇江这片土壤上在文学成就上的一棵参天大树。
润生老人同样了不起,他是版画家,是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以及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江苏省版画家协会会员,众多作品参展和获奖,可他始终矢志追求,并且一直心怀感恩。在11月9日《镇江壹周》的《八十自述》一文中,他这样写道:“致谢文化学者、作家、画家、终身教授、人生挚友王川先生,虽其事务繁杂,日理万机,亦应我所期,撰写《前言》,寥寥数语,道尽相知相携。”
两位文人的长期友情与互勉互励,让我感慨良多。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著名的诗词之乡,而且还实现了市县“满堂红”。好友伟清在《一城山水半城诗》一文中,对源于镇江的诗作进行了梳理,看得出,狠下了一番功夫。我也曾参观过一些城市展览馆,说实话,感觉他们那里名人留下来的诗词中,名气真正大的很少,通常只有一两首甚至是句把句,远不像咱们镇江,不只是数量极多,关键是质量上乘,都属于顶级作品,家喻户晓,这有点像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世界足球先生评选的规则,写镇江的诗词得到的可都是第一选择票。
由此,我也常想,历史上的名家名人、诗词名作、各种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延续至近代的京江画派等等优秀文化组成,让我们这座面积和人口并不占优的城市独具魅力,可是,我们毕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最好的继承就是发扬光大。
一个城市的发展路径有千万条,而其中,对文学创作进行专项培育,或许是成本最低却成效极好的一个。沈从文的《边城》,虽然原型地是湖南花垣县的茶峒镇,可由于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镇,且作品中描写的都是湘西文化,于是便让许多人误认为边城就是凤凰古城,然而,恰恰是这样的误解,让如今那么多人要去凤凰古城;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文,不过1600字,可它对高邮所产生的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远大于秦少游也出生于此;莫言的《红高粱》搬上了银幕,让人们知道了此前都不曾听说的高密,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当然,我们知道名家的力量,更深知要成为名家不易,然而,名家总是从未成名开始的,关键是他们要有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无法否认的适量天分。
让我深感幸运的,在自己所结识的文化界老师与友人中,像王徐二老这样相知相惜的情形正不断涌现,比如写诗歌的明法与小白两位诗人,写报告文学的永祥、兆南、晨鹏等几位作家,热心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德柱、康琪、金柏、俊达等长者,以及许多的年轻人,像研究镇江文化历史的裴伟与正在茁壮成长的逸凡博士。
作家们总是会主动去思考与创作的,无论他是否得到来自外界的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成本低得似乎可以不计,远不像有些产业类的投资。然而,另一个事实又是,天分固然重要,但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对他们进行专项培养和提供一个互励互动的优良环境,更为重要。
毕飞宇的家乡兴化就是一个不错实例。这个公元920年才建县的城市正在加快从“小说之乡”向“文学之城”升级,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政策,包括作品签约扶持、作家驻城、名家结对、外出进修、举办沙龙以及设立施耐庵文学奖、郑板桥文艺奖和文学创作扶持基金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这个城市每天晚上有上千人在写作,近几年,一批以兴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在全国文坛声名鹊起。
凝望出土宜侯夨簋的烟墩山遗址,呼吸“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江风气息,品味“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豪迈气概,我对镇江在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书法绘画等众多文化领域上的守正创新、走在前列满怀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