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晚报讯 在“非必要不出行”的疫情防控主基调下,就地在家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年夜饭的“掌勺权”已经从50后、60后逐渐交到70后、80后手上。虽然生活节奏飞快,但这难不倒掌握各种软、硬件“资源”的主厨们。采购半成品“硬菜”和配菜,依照各种美食软件提供的做法,一桌既有家的温馨又有餐馆口味、既体现传统特色又有创新菜式的年夜饭,成了!
从事外贸生意的唐先生夫妇是在镇江打拼并安家的安徽人。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今年一家三口决定在镇江过年。“几乎不需要技术储备,只看采购能力。”唐先生的妻子颜女士信心满满。这些天,她流连于老字号饭店的官方旗舰店,下单佛跳墙、叫花鸡、虾籽蹄筋、东坡红烧肉、黑松露素烧鹅、奶黄流心八宝饭等年夜饭半成品“硬菜”。这些平时自己不会做的饭店招牌菜通过冷链技术“锁鲜”,买来后只需隔水解冻,再加热煮透后即可上桌。据了解,有的商家还推出“指定日期发货”服务,确保菜品以最新鲜的状态送货到家。
一进腊月,不少企事业单位、高校的后勤部门就开始忙碌起来,为职工准备年货套餐。在镇江一所高校任职的70后吴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他接过老丈人的班,主理年夜饭。“我家已经向后勤部门订了各种包点、卤菜、茶食,到时候提前几天备足新鲜蔬菜。几道硬菜打底,一桌年夜饭就成功了一半,家人还都夸我手脚快!”吴先生说。
如今下馆子就餐已成为生活常态,到饭店吃年夜饭总觉得温馨度稍稍欠缺。像吴先生这样抽点时间准备,照顾到长辈的起居习惯,吃完年夜饭还能一起喝喝茶聊聊天看看电视,这份独有的温情不是饭店年夜饭能够给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70后80后正接棒将中国这一传统年俗传承下去。
在“硬菜”采购的基础上,让年夜饭更有美食仪式感的“功臣”莫过于各种美食软件。“我的手机里有好几个关于美食制作教程的软件和公众号,只要用心照着做,一般不会翻车。”市民赵女士说。据了解,这些贴心的软件不仅提供了原料、辅料的品种数量,还按步骤列出烹制流程,附加摆盘技巧等,图文视频并茂,几乎是要手把手教会你怎么做了。
作为一名70后,赵女士感慨道,或许我们这代人对年夜饭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
小时候,就盼着除夕晚上的红烧肉、蒸香肠、炸春卷、全家福等有“油水”的菜;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夜饭桌上有了各种鱼类、小炒以及螃蟹、鲈鱼、大虾等海鲜。而这几年的年夜饭,海味可尝鲜龙虾、鲍鱼、海参等,蔬菜肉蛋禽类则要吃有机、无公害的溯源产品,糕点酒水则是越来越精致上档次,“而我们的生活也伴着一年年的年夜饭,变得越来越美好了。”
(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