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城市更新,抢跑重要,但内涵更关键,关乎能不能跑得实、跑得远,跑出可持续、能循环的新发展模式,跑出新路超越、跨越发展。
近日,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全部更名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的消息引发了不少媒体关注。名字的变化意味着时代的变迁。综合媒体评论,以“更新”取代“建设”,以“城市”取代“城乡”,象征着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革新,大拆大建、盲目扩张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城市规划理念,标志着我国城市建设方式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的“更新时代”的全面到来。
城市更新,在中国并不陌生。2009年10月,深圳出台《城市更新办法》,成为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更新的政府规章,并启动了以“城中村”改造为核心的城市更新计划。2015年2月,广州市在原市“三旧”(旧城、旧厂、旧村)改造工作办公室基础上成立城市更新局,成为全国首个市级城市更新工作的承接机构。从这个历史进程,我们就可以简单推导出,城市更新最初的目的,就是旧区改造。最新鲜的证明,湖北6月18日召开的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省委专题会议,危旧房改造就作为推进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被提出。
而湖北这次的大规模更名,更现实的信号则是代表着城市更新开始了抢跑姿势。抢跑必须积极,因为这不仅代表着发展机遇,更意味着政策机遇。前段时间,财政部官网公告了一则重磅信息:从今年起,中央财政创新方式方法,支持上海、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单个城市最高补助12亿元。另有消息,今年以来,截至5月27日,国家开发银行发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1002.47亿元,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34个城市的376个项目。截至5月20日,农发行累计投放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780.53亿元。“真金白银”的利好释放出的信号可谓强烈。
但无数个城市实践已然告诉我们,新理念的率先探索或曰抢跑,不代表就一定能率先成功地走出新发展模式。多少城市,在新理念的具体实践中,政府花精力、大投入,初期也雷声隆隆;老百姓也确实得到了一些实惠,相对满意;但偏偏是经济效益迟迟不能产出,产业也就未能有效落地,无法迅速形成产业促进效应,然后,要么是只能听个锣鼓响,要么是眼看后发者超越而上。城市建设或曰城市更新领域就有经典案例——公园城市。
国内率先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有两座城市。一座城市积极于空间的打造。《中国新闻周刊》曾有报道,5年间,这座城市兴建了350座公园,密度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是走路、骑行还是开车,10分钟之内,都可以抵达一座公园。一度,公园成了观察这座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公园体系也成了主政者经营城市的手段……其发展逻辑是,以公园做优城市环境,撬动土地价值,吸引产业和人才。但显然,现实并未如所愿。有媒体剖析另一座公园城市的话,或恰能解释:“不是多建几座公园就完事,而是希冀用生态价值,激活空间的经济、生活、美学价值。通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变革,增加城市在未来的竞争力。”
另一座公园城市叫成都。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同样是公园建设,其他城市的关联词不外乎“生态底色”“民生福祉”以及“城市优美形态”“宜居美好生活”等;但成都却总要把各类消费和生活场景融入公园,从健康医疗、人文教育,到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性的动作,关联“消费与生活场景”,把公园城市的建设从传统的“空间建造”向全新的“场景营造”转变,成都实现了公园的生态价值向产业价值、消费价值、人文价值等各类价值转化。甚至,在此基础上,成都创造出了“场景营城”的全新理念。
回到城市更新的话题。抢跑,当然重要,关乎真金白银的政策机遇;但能不能跑得实、跑得远,真正跑出可持续、能循环的新发展模式,才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那如何跑?城市学者李忠近日在陕西建工集团有一场“迎接城市更新机遇,陕建如何破局”的专题讲座。个中论述,颇值得我们借鉴。李忠言:从“增量时代”过渡到“存量时代”,政府对城市更新发展的关注点不再是“壳”(建筑外观、基础设施、硬件设施等),而是“瓤”(新体验业态、新消费内容、生活方式等)。要转变思维范式,从“开发建设”转向“城市运营”,不仅要会“造壳”,更要会“造瓤”,要从追求“空间成功”到寻求“内容成功”。城市运营作为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下半场的必选动作,其核心不在于“土地”而在于“人”。具体则有,以新消费带动城市更新,包括以“文旅新业态”为抓手,带动历史街区更新;以“主理人商业”为契机,快速更新老旧商圈;更新传统绿地公园,以公园商业激活城市人气;以“演艺新空间”的新业态,更新城市低效空间。打造更加“定制化”的生活体验,以城市更新吸引人,包括秉承“一切空间皆为资源”的原则,盘活一切旧有资源(老建筑、老厂房、历史街区、古城古镇、商业旧址、城市水岸……),展现一幕幕鲜活动人的生活场景;关注年轻人的价值取向,用“生活场景定制”吸引“特定流量”……
注意到没有,所有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围绕“场景”说话。事实上,那“壳”不就是“空间”吗?那“瓤”不就是场景吗?公众号“CBC建筑中心”近日亦刊文《14个典型案例,深度解析上海城市更新的经验与启示》,深读进去,就会发现,同样是案案皆“场景”。
所以,让我们再去看那“场景”的发轫地。曾有媒体评论:公园城市建设,并非城市公园的简单增加,将通过生态价值的转化赋能,开启一种全新的城市生产、生活与生态组织方式,倒逼城市管理、组织、运行等深层次变革,不仅让城市的空间、动线、格局、场景、产业焕然一新,还会给城市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创新空间与活力空间,其结果是,让生活其中的人们体验享受全新的城市生活。从表征的城市形态重构,到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重塑,这才是公园城市建设完整的示范价值。今日再想,这一段话,恰可以作为如今城市更新领域的内涵理解。
跟着大势走,我们亦能获得发展和进步。但若想新路超越、跨越发展,深刻理解势的内涵,做出不一样的重点动作,或是路径。最直接的一点,城市更新,决不是危旧房改造或旧区改造那么简单。恰如公园城市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