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鸣
毕业季的每一天都是艳阳如瀑,气温超过30度。而身边的校园里,虽然绿树成荫,却可能有50度。盛大的毕业嘉年华庆典沉浸在一片辉煌里,到处都是让人惊叹的展演和毕业作品陈列。穿行在这个青春最热烈的时刻,不时与穿着学位服的孩子们擦肩而过,我完全无法叙事,只想抒情。
有一天黄昏的时候下课,邂逅了毕业生的文化集市。我一口气买了四条美术学院的学生设计的铁锈染裙子,以后走进不再有他们的教室的时候,缀满惊艳目光的裙裾是对他们才华的最高礼赞。又在设计学院的地摊上细品毕业生“忍痛出售”(他们自己说的)的陶瓷作品,买了一个男生的柴烧罐子和一个女生的绿釉碗。他们介绍自己毕业作品的神采打动了我,我顺着男生的解说去触摸罐口不羁的纹理,忍不住问他们:毕业以后去哪里呀?还会醉心于设计和烧制这样的作品吗?男生说会的,女生说自己已经考取了乡村振兴……她语焉不详,我听出来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满意又有不满意。
他们让我想起我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经历的一个个狂欢的毕业季。
尤其是今年,自己的孩子也在另一个校园本科毕业了,因此特别共情这些在2020年进入大学的孩子们。怀着母亲与老师的双重感情,看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他们日复一日,相携成长,在这里成年,从这里走向世界。真的非常感慨:大学是多么重要,它们为一群年轻人的历史出场,提供了全方位的演练和巨大的舞台。
我们家小树同学,四年前选择的是和我任教的大学截然不同的国际合办大学。一直到现在,2024年江苏高考分数出来,还有家长问起我们择校的理由。其实,那些没有选择的大学也都很好,但他自己更在意的是他将会和哪些人遇见,会在这个集体里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孩子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的问题吧。
回想这四年,和我眼前这群毕业季的孩子们一样,他在学业、生活上的得失,其实是数不胜数,无法赘述的。我记得最牢的一个细节是他说他和校长是好朋友,当时我和他爹笑得忍不住背转身去。当然,然而(此处不知道该用一个什么转折词才恰当),得要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氛围,怎样的包容和尊重,才能让一个平凡的学生如此自信啊!还记得大三暑假的时候,孩子尝试了一所国内名校的推免夏令营,在拿到预录取时,他狂喜的瞬间发出的第一条信息真的是给他的朋友的:感恩DKU!感恩冯校长!
听说以后我真是百感交集。想到入学当年迎新周上校长致辞中引导学生们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如何与他人和环境相处?我对世界有什么责任?——这是教育的理想主义,我常常觉得太宏大了。然而对学校、对短短的两个感恩,让我欣慰地看到教育的日常细节,看到这些问题正在他和他的同学们身上形成正向的答案。所以我在自己的教室里,也常常提醒自己:要和学生做朋友,要平等,要耐心,要有教育的深情。
小树的毕业典礼比其他学校早,结束后,不得不和同学们分开了。他不舍得离开校园,一个人在学弟的宿舍借住了好几天,每天在空落落的校园里游荡,在凌晨坐在操场上巨大的校名拼音字母上发呆。在原地回忆,在现场思念。
相比优秀的同侪,小树毕业后的选择很平凡。他的专业是生物地球化学,可是却放弃了和本科方向更匹配的藤校,去其他学校读环境管理和规划。我理解他的选择,就像理解那个踏上了乡村振兴之路的设计专业女生一样。四年,在教授和同学的影响下,他带着年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想要在一个更全面的维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发展中地区的环境问题作出更大贡献。他们都在边走边探索,希望他们,不仅是在为自己的专业和人生拓宽边界,也是在为这个世界拓宽边界。
四年的慢速快门,拍出丝绢般的流水光阴,拍出风驰电掣的成长。带着惜别和憧憬,这一届孩子们,像一棵棵风滚草就要从度过了一千多日夜的大学校园再次出发了。
而我们站在远处,站在身后,目睹他们在这里,在那里,书写了一段历史,告别了一段青春。每一个人生命闪亮的新起点,会汇成他们的大学历史上一道星河里的微光。
祝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