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港中学 尹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学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江苏省大港中学从育人角度出发,坚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实践,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工作的协同中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提升育人效果。
党建赋能文化思政
激活文化育人新模式
大思政引领的关键在于“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学校坚持“文化关怀,师生共进”的办学理念,以党建赋能文化思政,激活文化育人新模式。
首先构建特色思政文化育人体系,让党员教师自觉承担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策划组织学生构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环境,校园景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命名,班级文化墙以“新发展理念”命名;其次每个月或者半个月推出一期思政理论专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经济形势报告等校园小报;其三举办思政课程知识竞赛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营造有时代气息和校园文化的党建文化氛围。此外,校党委切实发挥思政文化的引领与浸润作用,筑牢校园文化育人主阵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构建“党建+思政”育人新格局,促进学校的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
党建引领课程思政
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
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深耕课程思政,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坚守课堂主阵地,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要求各学科根据不同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政治、语文、历史学科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涵养人文精神底蕴和家国情怀,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地理学科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增强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英语学科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在全球命运共同体中讲好中国故事,当好文明使者。音乐、美术等课程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主动与德育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拼搏精神。校党委推进各学科协同育人,将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深度融合。
党建聚力“四堂联动”
构建课程育人新阵地
学校立足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打造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四堂联动”育人模式,开展思政现场教学、沉浸式情景教学,让思政教育入情入境、入脑入心。
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党委加强高中思政课程的建设与资源开发,做好省市级教改项目申报培育工作,形成一批独具特色、具有影响力的高中思政课教研创新成果。激励思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形成辐射市、区的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库。
设计实践课程,完善“重走习总书记考察家乡路”“爱国华侨支显宗事迹参访”“徒步参观韦岗战斗纪念碑”“四县抗敌总会重温入团誓词”“谷阳敬老院敬老服务日”等活动课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和质量。
创新课程实践内容。将思想政治课育人目标纳入学生社团活动方案,丰富思政实践课程内容,增强社团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深入推进模拟政协活动,打造市内外有影响的模拟政协课程,培养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校党委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生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党建领航培根铸魂
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在新形势下,学校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党建思想有效融入育人实践,将育人内容有机渗透党建工作,实现两者的互促互进、同向同行。“党建+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时空局限,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布局。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全员全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体系。加强思政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做到“科科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让教师从学业导师转向人生导师。
二是依托区域教育资源,打造行走思政课堂。校党委通过区域内本土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丰富思政课教育内容和形式。通过深入挖掘文化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景点,组织学生赴丹徒宝堰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句容茅山新四军纪念馆、无锡马山烈士陵园等地开展研学旅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相融合。同时,选派优秀思政教师赴区域内单位为全体党员宣讲党史,进一步扩大学校思政课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牵手社会大课堂,积极探索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出系列课程,引导家长学习前沿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提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融渗思想教育的态度、力度、温度,共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校党委还积极整合校友、家长、社区、高校等优质社会资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感知社会脉动,认识到个人奋斗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在“小我融入大我”的大视野下找到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