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立波
本报通讯员 李嫡
细雨绵绵中,记者走进港发集团大路港务公司,港区整洁的柏油路旁,草木葱茏、绿树成荫,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味道。在5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晴天一片灰,雨天一身泥”这是以前码头作业时最真实的写照。大路港务码头作为干散货码头,主营业务以砂石为主,作业时往往免不了尘土飞扬。大路港务公司副总经理朱期能回忆起那时的劳动场景:头上汗水和着灰尘蒙了脸,脚下抑尘水与砂石混成泥浆没过鞋。
环境之变源自发展理念之变。2019年以前,大路港务码头曾是不起眼的“老破小”。港发集团接手以来,秉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聚焦“净水、降尘、治废、增绿”四个重点,持续加大专项环保投入,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走进码头作业区,五台印有“港发集团大路港务”标识的橙色门机巍然矗立、格外醒目。“我们淘汰了所有落后低效的门机设备,让码头装卸效率大增,单位产能提升了一倍,同时降低了50%能耗。”大路港务公司副总经理朱期能介绍,集团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加速设备设施更新升级,持续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扬尘治理曾经是困扰干散货码头的难题。“在货物运输环节,我们用全封闭的皮带运输机取代了货车,有效降低了扬尘污染。”朱期能说,以前虽然也有皮带运输,但主要还是靠货车转运,扬尘严重的同时,损耗也比较大,现在采用全封闭式皮带机,生产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在岸边,一个白绿相间、一米多高的“方盒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我们在每个泊位都配备污水收集箱、岸电等设施,确保靠岸船舶‘一零两全四免费’落实到位。”大路港务公司安全环保监督部副经理吴旭介绍,公司按照“应收尽收、应接尽接”原则,达成到港船舶污染物全接收、岸电接入全覆盖。2023年,大路港务公司岸电系统总接入量1383次,供电时长58986.31小时,供电量15124.7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40吨。
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止污水排江,大路港务公司在沿江一侧,总共设置了14个雨污水收集箱,收集降尘产生的污水和雨水。收集箱里的污水达到一定水位就会被统一排放至中转池,然后进入沉淀池沉淀,最后作为道路降尘、保湿和灌溉用水使用,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绿色发展始终是港发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依据《镇江市干散货码头生态建设指南》和集团统一部署,公司将继续加大设备升级改造投入,把降本增效与绿色低碳相结合,用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朱期能说,未来码头还将引入新型储能装置和光伏设备,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为港口高质量发展添绿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