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黎明
如果从“写作习惯”的维度来划分人群,即可把所有人划分为:有写作习惯的人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两种人。只要我们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两种人群,有着极大的区别。
众所周知,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每个人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肉体上讲,从我们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只要我们不断地吸收食物,就会自然而然地从弱到强,慢慢地成长与发展。
可是,我们每个人除了摸得着、看得见的肉体之外,还有一个摸不着、看不见,但又客观存在的、精神层面的“自我”。这个精神层面的“自我”,不会因为我们不断地吸收食物,就跟我们的肉体同步构建与成长。它是需要我们通过长期的阅读、写作、思考,像泥瓦匠建房子添砖加瓦一样,一块砖一块砖,一片瓦一片瓦,慢慢地建设起来的。所以,写作行为,在构建一个人的“精神个体”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有写作习惯的人和从不写作的人,即便他们学历相当,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完全不在一个“段位”。
最明显的是,说话的逻辑思维能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有写作习惯的人,比从不写作的人,说话明显更有逻辑性。做事情,也更慎重,更理性,更有章法。而从不写作的人,即便他受过高等教育,他说话的逻辑性,都相对简单,没有有写作习惯的人那么缜密。做事的风格,也相对草率,没有那么谨慎,周密。
毫无疑问,写作行为本身,就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想法进行系统化的过程。确切地说,是一个人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社会经验,进行理论化的过程。而这种经过理论化的人生经验,又可以反过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由此,周而复始地,不断地提高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品质。由此,在不知不觉间,就形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良性循环”。通常情况下,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建立这种“良性循环”的人,他的人生一般都不会过得太差。
在没有整容的年代,如果我说一个人的肉体,是不可塑造的,你肯定不会反对。可是,自从有了整容技术后,似乎完全颠覆了人类以往的认知。
现在,一个人的肉体,是完全可以借助整容技术,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人为地塑造的。可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可以进行人为塑造的。这个常理,似乎从未改变过。确切地说,是必须进行人为塑造,才能建立高段位的精神层面的“自我”。
很显然,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和有写作习惯的人,他们即便所受教育程度旗鼓相当,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有着天壤之别。就连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追求的东西,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他的精神世界也会像一座茅草房,显得非常粗犷和简单。他所追求的东西,也始终会跟低级趣味若即若离。而有写作习惯的人,即便他受教育程度较低,也不影响他追求越来越精致、越来越细腻的生活。他所追求的东西,也会离低级趣味越来越远。
虽然,从表面上看,“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绝对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工作和生活。当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此生。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写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它更是一种搭建人生框架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