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姜华
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纪法规是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重要制度依据。新时代,党纪法规的建设质量对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先后三次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行修订。2023年12月印发的新修订《条例》,贯穿凝结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党的纪律建设与时俱进。
实现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协调统一
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确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国法和党规管党治党、治国理政。但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有着各自的话语体系,在适用范围、调整对象、规范效力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二者不可相互替代,以往实践中甚至存在一些空档和不协调之处。《条例》修订遵循国法至上和党纪严于国法两项基本原则,推进二者的协调和衔接,将法治思想、法治理念体现在管党治党中。《条例》总则第四条明确提出“执纪执法贯通”,并针对基层执纪执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进一步细化纪法衔接的规则。
在党内法规体系内部,《条例》具有基础性、引领性、主干性党内法规地位。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吸收了近年来党的纪律建设的新成果,充实了党的纪律相关内容,展现了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新修订《条例》以此为根本遵循,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作为纪律处分的目标任务之一,把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规定予以具体化,全面规范了党的纪律建设特别是纪律处分方面的原则和运用规则,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保证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同向而行
科学的理论是引领党的纪律建设的基础。2018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提供了理论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明确将“自我革命”作为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总体性、引领性的科学理论。新修订《条例》将“坚持自我革命”“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等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转化为纪律要求,突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纪律建设的引领作用,使纪律规范更好服务于新发展阶段的要求。
党的纪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制度体系,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完善纪律规范要从实践需要着眼,从工作要求入手,处理好连续性与创新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探索中循序渐进。新修订《条例》根据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针对近年来监督执纪实践中发现的多发频发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和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充实完善一些违纪情形的内涵和外延,将原来一些适用相关纪律兜底条款处理的违纪行为逐一细化,完善具体的纪律条款,为党员干部明确划定行为边界,纪律标尺更加清晰。
牢牢把握纪律建设的政治属性
纪律建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共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政治纪律”的概念,在关乎党能否继续生存的严峻形势下将政治纪律置于党纪的特殊地位。党纪严明、执纪有力是党从弱到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就的坚实保障,政治纪律是所有纪律的根基。在党的纪律建设发展历程中,无论纪律具体名称发生何种变化,政治纪律的顺序并未发生变化,“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党成为有机整体的根本保障,只有严明政治纪律,全党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新修订《条例》把纪律建设的政治属性和时代特征内蕴于规范条文,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强化了党的纪律建设的政治属性。
《条例》的指导思想是《条例》制定和实施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条款的修订是其他条款修订的总源头,是《条例》整体修订的逻辑起点和思想脉络。相较于2018年修订《条例》,新修订《条例》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前增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就是要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全党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新征程上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