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第12版:春江潮

“清华精神”铸就教育辉煌

——读《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

□ 刘小兵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家喻户晓的高等学府。历经112年历史的沉淀,始终坚持为国育人,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书,以新华社记者采访清华知名教授的方式,诠释着清华成功的奥秘,并从它一流的办学宗旨和不懈的追求中,深刻阐析着清华厚重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公众对这所中国最好的大学,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这场访谈汇集了杨振宁、邱勇、丘成桐、姚期智、常沙娜、薛澜、陈来、阎学通、胡显章、戴琼海、白重恩等11位清华代表性人物。这些学术大咖们,在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以其开拓的精神,在各自的领域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虽然身处的年代不同,研究的方向也各有差异,但在他们身上,都很好地体现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让这些资深前辈谈清华,共同探讨百年清华带来的教育启示,对于推动中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让更多的高校走向世界一流学堂,让越来越多的中华学子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章从采访现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起笔。回顾与清华的渊源,邱勇自豪地称自己为“土生土长的清华人”,并深有感触地说:“清华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奋斗目标,是一所可以被赋予无穷意义的学校。”在他看来,清华有一种家的感觉,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温暖。百多年来,无数清华学子秉持着自强精神,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把“行胜于言”的校风,切实落实到求学、治学的每一个步骤当中,用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卓越表现,生动践行了清华人的使命担当。无论是在如火如荼的“五四运动”时期,还是国破山河在的抗日战争年代,抑或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乃至中国式现代化新阶段,一代代清华人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置于第一位,坚守学业报国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为国家富强,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要问清华何以能在历经百年沧桑之后,依然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得四方学子见贤思齐,在邱勇看来,胸怀祖国心忧天下,就是巍巍清华取得骄人业绩的最大精神动力。

同样颇具启发意义的,是对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采访。作为一名世纪老人,杨振宁时刻不忘是清华培养和造就了他。令人感动的是,2003年,业已81岁的他,毅然从遥远的大洋彼岸迁回到祖国定居,后来,他受聘于清华大学,90高龄还亲自为学生上课,不遗余力地投身到培养后辈人才的教学工作中。为了助力青年学子快速成长,他亲切寄语他们“在了解研究领域之前,先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的能力与兴趣”。为了激发他们的创新斗志,他殷殷告诫自己的学生:“永远不要把‘不验自明’的定律视为必然”。在他看来,清华人就应该坚持真理,自始至终保持一份对新知识的渴求,在执着坚韧中去求得真知,在忠贞报国中去奉献聪明才智!如果要问清华何以在学术上独领风骚,引得莘莘学子竞折腰,杨振宁的这段肺腑之言,可谓一语道破了清华成就百年大业的秘诀所在。

品鉴全书,掩卷长思,不时会被清华人炽烈的爱国热情所感怀。倡导要做就要做一流学问的丘成桐;主张立足中国实际,在兼收并蓄中汲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之后领跑世界的姚期智;坚持把大学与国运兴衰连在一起,用家国情怀去激励鞭策万千学子的薛澜;建言大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力戒人云亦云的白重恩……这些淡泊名利的清华人,用他们无怨无悔的付出,用他们通天的智慧,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的好大学,什么是民族脊梁,什么是人品、学品、文品。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读罢《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一股民族豪情油然而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自1911年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无数中国人希望和梦想的清华大学,一定会继续执着而坚定地走在时代的前列,赓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优良传统,担当历史重任,书写名校灿烂辉煌新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2024-05-10 ——读《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308487.html 1 3 “清华精神”铸就教育辉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