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翔
■摘要
合肥模式当然值得学习,关键在,我们学什么,怎么学!
4月26日,公众号“冰川思享号”发了一篇文章《别再吹合肥模式了,盲目跟风就是一场豪赌》,阅读量登上10万+,颇多新老媒体纷纷转载。在合肥模式火爆全国并深刻地改造着地方招商引资模式的大背景下,这样一篇反思式的文章,当然夺人眼球。
先说合肥模式,“冰川思享号”文章如是总结: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无外乎是给钱、给地、给补贴,用各种税收优惠来吸引企业。合肥模式则是一条城市“投行化”的招商引资新路,即政府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代“引”,用直接的股权投资吸引明星企业和项目落户,最后带动产业升级。文章更写道:经济上的成功,让合肥模式被奉为圭臬,一时间各地主政者纷纷前往考察学习,学习合肥成为现象级风潮。与此同时,股权投资带动产业升级的合肥模式,也在各地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城市委派招商人员全国找项目,试图复制合肥模式的奇迹。比如公众号“城市进化论”就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苏北官员在深圳,想投出下一个合肥》。
“投出下一个合肥”,似乎并不难。公众号“北京西路瞭望”文章《江苏一名机关干部眼中的“合肥模式”》曾如是说——“经典版‘合肥模式’,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化身投资机构,亲自下场作为‘急先锋’,瞄准‘潜力股’开展投资。”既然就是这么一句话的功夫,那按图索骥、照标准操作不就行了。
偏偏合肥模式你学不来。一年多前公众号“大猫财经”曾有一篇文章《合肥,“坑”了多少城市?》。文章中一一举例:高合汽车,先是坑了江苏盐城,后来坑了青岛国资;威马汽车,坑了上海50多亿元,留给绵阳一堆不值钱的股份;广州在宝能汽车上投了120亿元,这是地方国资在新能源汽车投资史上最大的单笔投资,结果宝能暴雷了;潍坊和山东国资投资雷丁汽车20亿元,公司没了,最惨的是潍坊国资,投资半年之后雷丁破产,踩雷速度惊为天人……有坑城市的企业代表——青年汽车,号称烧水就能走的汽车,不可思议地坑了好多城市,如皋、南阳、石嘴山、鄂尔多斯、海宁、连云港、济南、泰安、六盘水;也有被坑的城市代表——青岛,除了被高合坑,还投过每日优鲜20亿元,三年后基本清零,他们还买了青岛中程30%的股份,现在亏了20多亿元,他们还投资过天际汽车,黄了,他们还投资过腾信股份、天晟新材、天图投资、百洋股份,还有一堆st公司,基本都亏了。
包括合肥自己,亦有失败案例。公众号“无冕财经”就总结了合肥招商引资的四次大败。包括“重金挖航道,梦断柴油机”,是2007年引进当时中国最大民营船企熔盛重工集团,地方为此出资12亿元组建航道治理公司;“押错新赛道,梦断等离子”,是2009年斥资20亿元引进日立等离子面板项目;“投资打水漂,梦断太阳能”,2010年垫资25亿元引进赛维LDK太阳能(光伏项目);“追讨代建费,梦断大健康”,2013年合肥巢湖经开区称,将与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投资超200亿元打造世界首个生物经济示范区。上述四个项目,最终皆是败局。
反思合肥模式,政府下场搞投资,本身有一个最大的命门,即政府官员不是企业家。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有一个观点:“不能想象政府官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判断比企业家更敏锐,一些政府官员确实很有企业家精神,但总体来讲政府官员要比企业家在创新方面更为迟钝。当政府官员认识到某种技术的重要性的时候,这种技术基本上已经过时了。凡是政府能看到的,自由市场的企业家早就看清楚了,凡是自由市场的企业家没有看清楚的,政府更看不清楚。” 正如《苏北官员在深圳,想投出下一个合肥》中苏北招商人员的话:“我们刚到深圳的时候,一开始来找我们的全是‘坑’项目。”而这篇文章就专门有一个章节,讲述“在‘牛鬼蛇神’中辨真伪”,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成了每个招商人员的必修课”。
反向理解,合肥的成功,恰是他们的政府官员在摸打滚爬中淬炼出了企业家特质,如秦朔之言:“合肥模式的成功和最近一二十年‘制造业立市’的积累有很大关系,对某些产业的know-how的理解比较深入,并不是一赌就成。”另一个证明则是《合肥2020重点产业招商指南》这本小册子给四川日报《小切口看长三角》栏目的三个震惊,简言之,这是一本政府官员编写出的时下最具发展前景与合肥重点发展的产业图谱。“无冕财经”总结出的合肥四大招商败局,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合肥官员的企业家特质:其一,四个合作伙伴都是热门赛道的明星企业,其二,项目失败以后,合肥市政府的应对很及时,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不只是政府官员的企业家特质这一个因素,“冰川思享号”文章有言:“让人担心的是,这两年在有关合肥逆袭的讨论中,复杂的城市产业升级之路,被提炼成一种剧情简单的爽文故事,合肥模式的成功,也被简单化为一场风投的胜利豪赌。这种神话合肥模式的极简主义叙事,制造了一种小城逆袭的戏剧快感,但同样遮蔽了很多不应该被忽视的细节。”这些“细节”,包括当年果断引进中科大,奠定了合肥产业升级的智力基础;确立工业立市战略,为合肥锚定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还有,合肥不惧产业要素被虹吸的风险,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从产业配套做起;推动强省会战略,拆分巢湖,做大合肥,提升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也包括,从2005年到现在,合肥虽然换了几任一把手,但发展思路和投资策略一直没变,真正做到了“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所以,文章总结:“合肥模式只是一环,合肥的崛起,同样是多维度因素叠加的结果。”“有前期的工业基础,才有后期的项目落地;有铤而走险的成功,也有投资失败的烂尾,这才是合肥模式的完整叙事。”
事实上,合肥崛起的多维度因素,近年来一系列学习、探究合肥模式的深度文章皆有着墨,已然说得很透。遗憾的是,颇多地方在学习合肥的时候,总是被“豪赌”带偏路,以某种捷径意识,谋求“简单复制就能快速成功”。如是理解《别再吹合肥模式了,盲目跟风就是一场豪赌》,它真正反思的,并不是合肥模式,而是“吹”和“盲目跟风”。
合肥模式当然值得学习,关键在,我们学什么,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