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9日
第10版:西津渡

唐人诗中看“除夕”

本版摄影 李陶 白英

□ 乔长富

对于度“春节”,人们习惯称为“过年”。“年”这个词,本来是“取禾一熟”的意思。“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康熙字典》“年”)。中国人传统上以农为本,所以将“取禾一熟”称之为“年”。从这种意义看,中国人过年本来是含有庆贺农业丰收的意思。

中国人的过年,从时间顺序说,又分为“小年”或“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夜)与“大年夜”(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大年夜又称“除夕”“除日”“除夜”,欢度大年夜是人们欢度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含有“辞旧迎新”的重要意义,所以很受人们的重视。至于度除夕这一风俗始于何时,限于识见,笔者难以臆断。但从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说“至除夕,达旦不眠”看,早在西晋之前,这一风习当已流行。今天看来,这一风习到唐代则更为盛行。据笔者对《全唐诗》所录五千多首唐诗的粗略统计,唐代的几百年中,从初唐开始,诗人吟咏“除夕”的诗篇就有六十多首。写得最早的是唐太宗的《守岁》《除夕》等,写得最多的是白居易,多达九首。从唐人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当时度除夕的情况,有助于我们对这一传统风习的了解。

唐朝人除夕之夜的主要活动是“守岁”。“守岁”的意思是:在除夕那天整夜不睡觉,等待新年到来。皇家是如此,臣民也是如此。例如唐太宗(一作董思恭诗)《守岁》诗说:“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不过,这首诗写得比较概括。杜审言的《守岁应制》则写得比较具体:“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君前。”从诗中可以看到,除夕夜晚,宫中举行酒宴,帝子王孙都参加宴会。夜深时候,宫殿中灯火辉煌。宫人们弹奏乐曲,帝子王孙们饮酒游戏。只是想到正月初一要朝拜皇帝,才停止欢赏酒宴。而且在宫廷之中,宫人们忙着张灯点火,“伥子”们(驱恶鬼的童子)忙着驱除“疫鬼”,“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伥子乱驱妖”(沈佺期《守岁应制》),真是上上下下、热热闹闹。

在唐代,不但皇家忙着欢度除夕,而且一般官员,以至平民百姓也忙着欢度除夕。人们在除夕那天不能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之时,也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诗人会把这种感情表述在诗歌之中。例如高适《除夕作》说:“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说:“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当时在除夕那天远离家乡的游子的感情。

唐朝人在除夕那天的活动,从张说《岳州守岁二首》说“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子容《除日》说“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书”看,唐人除夕那天要作“春书”即写春联和贴春联、挂桃树枝,点“岁火”,放爆竹。今天看来,过去沿袭的这一过年的风俗,放“爆竹”是一项重要活动。爆竹,又名“爆竿”“爆杖”“砲仗”。古人认为放爆竹可以驱除“山鬼”,所以过年要放爆竹。另一个作用,当如上引张说诗中所说,是“好惊眠”,使人们守岁时不打瞌睡。放爆竹这一风俗,从南朝梁代《荆楚岁时记》看,早在南朝时当已盛行。本来流行地区当在“荆楚”(今湖北)一带。在唐代,看来已经是流行于全国各地。唐朝人所放的爆竹,顾名思义,当是燃烧竹竿,使之发出响声。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据宋人《武经总要》记载,宋代才看到有火药的配方,唐朝当不会使用火药作“爆竹”。今天看来,唐朝人用竹竿做爆竹,污染空气的程度虽不会如用火药做爆竹那样厉害,但大量燃烧竹竿,也会污染环境,而且大量使用竹竿,会影响生态环境,所以不值得提倡。这里说唐人的爆竹是用竹竿制成,不过是指出这一历史事实,有助于人们了解爆竹之所以称为“爆竹”或“爆竿”的原因而已。

2024-02-09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6004.html 1 3 唐人诗中看“除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