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19日
第12版:春江潮

镜像语言的艺术

——《西津渡·映像》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西津渡

□ 刘玉宝

西津渡,平时,我也没少从那里来去,也曾经多次寻访历史的遗迹,聆听历史的街声。当我翻开《西津渡·映像》画册时,但见山拥古街,绿抱山脊,灰瓦红墙,白塔普照……一图一景无不带给人想贴近的一种力量,就像是来自千年如许的召唤,自成图腾。

乍一看,西津渡还是那个西津渡;再细看,西津渡又不是那个西津渡!这是《西津渡·映像》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摄影人透过一个个镜头,由表入里,步步触及西津渡之魂,让我们见识到了别样的西津渡。

就拿观音洞来说,给普通游客的感觉是洞内空间狭小,进去有种局促感,可在摄影人的镜头里就给人一种空间广大的印象,点灯僧人的虔诚,高居佛龛里的一座座金光四射的佛像,即便寻常如我也会受到一种心灵震慑。

再看云台山,千年等一回,谁说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呢?然而,令人惊奇的不止云雾,还有若隐若现中浮现的云台阁,是云吞阁还是阁出云,真的难以描述。云台山过去又叫蒜山,曾经屯过千军万马,那气势是不是就像现在这样,隐隐间似有马蹄声碎,隐隐间又似乎鼓角争鸣,隐隐间雄霸一方……

回想起润州区摄影家协会陈岗主席第一次对我们说要组织拍摄西津渡画册的时候,那时许多人和我一样没感觉,只觉得弄不好会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看别人看过的景,对如何才能有新意、抓住不同寻常的镜头找不到头绪。

陈岗有一种执念,为了拍这本画册,私底下不知组织看过多少回片子,总是让人不满意。看了几次,就觉得非走专业的方向不可。有意把摄影人调动起来,专门商议这个事情,在那里不断探索,这才觉得还可以拍拍。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日出日落,夜阑人静,一些摄影家七次八次无数次踏足西津渡,锲而不舍用镜头找感觉。

独一无二的西津渡过街石塔,世间少有,既有它的历史价值,也有它独特的一面。那么还差点什么呢?差的就是我们的摄影表现力。陈岗在向我介绍过街石塔那幅作品时,特别有感触:“那感觉就是——你走进去了以后,就觉得非常熟悉,非常了解,跟它培养出了一种感情了。怎么样来拍啊?用光影来给它制造‘陌生感’,用光影再现它的灵魂。”

当他说“陌生感”的时候,我尚有些困惑。但当我看见石塔下面那束暖暖的光线的时候,我当即就明白了。人人都从塔下过,而且是无数人无数次走过,都被那个石塔所吸引,照相机、手机、无人机一起上,打卡留影,谁想过过街石塔带给人的启示?又如何去表现那种原始的美好愿望呢?

摄影人想到了,摄影师也许等了无数个日出日落,构思了无数种画面,最终想到并拍下了暖阳穿塔的画面。这束光催动你的想象,想着想着就有了感觉,也许是心灵的,也许是神明的,这些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与众不同,是一直存在却很少被人察觉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一旦被摄影人挖掘,就赋予了过街石塔或者摄影画面少见的张力。

许多优秀的摄影家都具有一双慧眼,能够通过一张照片,穿透人心。我们看《西津渡·映像》画册,经常会被影像背后的画面语言震撼到。

西津渡古街上有许多明清建筑,每一个建筑从设计到完工,都是建筑师的精心之作,可以说件件都是艺术品。但是,摄影人去拍摄它,不是要重复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也不是要重复画家描绘的画面,真不是这样的,而是要通过光影这种特殊的语言,把它变成摄影家的作品。云台山高不过六十来米,跟那些大山比不过就是个土丘,它少气势,也缺宏伟,更谈不上壮丽。

可你再看画册里呈现的云台山,神龙见首不见尾,你还会觉得它平庸、觉得它不够独特吗?你可以一眼看千年,你也可以于小山楼头聆听古人的吟唱,你甚至可以高瞰远眺大江的壮阔、城市山林的幽静和深邃,而这都逃不出这云台之周西津方寸地。

回到现实,我发现这本画册匠心独到之处还有不少,其中有许多地方都用上了暖色调,就可以一扫那种老街区常见的沉郁,给西津古街平添了许多暖意。这暖既是大家对西津渡的热爱,也是西津渡文化带给人们的一种向往和留恋,就像那些屋檐下的红灯笼,缀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

结构光影的表现不但需要具有某种自主意识,还需要赋予一定的时代张力。《西津渡·映像》画册中有张用光影塑造的西津渡核心街区的照片,就给人这种感觉。在光线的照射下,通过对角线的构图,街区呈现给我们的多么像一条龙,这正是摄影语言所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视觉。寓意不一样,感觉自然就不一样。

春风度过绿如烟,蒜岭三月又桃红,画册的表现力可以说相当惊人,它几乎把西津渡的各个景点都进行了一番精心打磨。像五卅演讲厅掩映在姹紫嫣红里,葱茏中尚可窥见藏书楼一角,云台邀明月,待渡亭前雨蒙蒙……就连那隔岸的两三星火,都让人触景生情。

总之,《西津渡·映像》是映像,更是一种心相,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自然境界。

2024-01-19 ——《西津渡·映像》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西津渡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92767.html 1 3 镜像语言的艺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