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昨天是腊八节。一句熟悉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童谣,让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年俗再次浮现心头。
今年的春节假期,从初一到初八。同时,国家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休息。于是,除夕放不放假的事,又一次成了舆论的小小热点。明明国家的规定,让事实上的春节假期延长了,但咱老百姓为什么还执着于除夕放不放假?腊八节让人想起的那些年俗一一在脑海“过电影”,却让人一下子悟了。
别嫌赘,让我们按时间节点重温一下年俗吧。
“腊八粥喝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然后是,“二十三,糖瓜粘”,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所以,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后也别说咱家的坏话,只说好话、甜话。“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素有的传统习惯,所谓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二十五,做豆腐”,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所以腊月二十五有磨豆腐的习俗。“二十六,去割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割年肉”。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称为“年肉”。“二十七,宰年鸡”,这天宰好的公鸡要在除夕的盛宴上登场,整只鸡盘在一个碟子里摆放在桌子中间,不能将其拆解,取名为“大吉大利”,意寓好彩头。这一天,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所以民谚还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包括打糕蒸馍贴年红,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贴年红则包括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那一夜那一天,“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节后,则是从初一开始的走亲访友回娘家,初四开始的迎灶神接财神逛庙会,直到正月十五的放花灯演社火,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絮絮叨叨这一段,不是“水”字数,而是完完整整地感受一下过年的全过程,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年,我们可以分为一个节点和两段时间。节点当然是除夕,全家人吃团圆饭、守岁,这是过年情绪最浓郁的时候。节后,则是畅享假日,年的情绪一天天释放,与家人与友人与国人共享美好生活、祈福幸福未来。与此对应的则是节前,似乎每一天都是劳作,是辛勤地干活。但这些与家人一起的劳作,每一份都是在积蓄着年的幸福,包括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也是每一天都在提醒,年来了。
年的气氛和过年的心情以及对团圆渴望期盼的心愿,就这样体现在一天天的劳作准备中,酝酿到极致,正是除夕团圆守岁时家国情感的暴发。
如是,我们或能明白,为什么咱老百姓总是在计较除夕放不放假,这不仅是要有个时间可以赶回家团聚,更是要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我们也希望能和家人一起劳作,一起忙忙碌碌,为那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没有艰辛的付出,收获就不会那般喜悦。没有这样一个共同努力的过程,哪怕只是仪式感一下,节后的欢悦就总觉得没那么浓。事实上,这个年前的劳作忙碌,何尝不是我们一年辛劳的缩影,然后才有了年的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讲,年的节前习俗,更值得我们口味。因为,节后,只是幸福本身,只是好情绪的释放、好生活的享受;而节前,虽是劳作,各种忙碌,却是在创造幸福、孕育希望。
于是,想起了刚刚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有评论云:繁花被热捧,是人们对那段充满希望的历史怀念。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黄金时期。房改、医改、下岗、下海,将大家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一时间,大家都成了大海里的一条鱼,想方设法跃龙门。有人说,那是一个向钱看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信仰的时代。《繁花》讲述的正是一个大家齐奋斗的故事。阿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凡青年成为商界的后起之秀,玲子认真经营自己的事业,李李在商海中冷静博弈、果敢交锋,汪小姐也在成长中觉醒“27号不是我的码头,宝总也不是,我是我自己的码头”,还有爷叔、范总……只要肯奋斗,就有机会成为黄河路上的主角。诚如王家卫说:“它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个阿宝的生命力,激情澎湃,悲喜交集。”
于是,从腊八节开始,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一天一天地,过好这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