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 翔
元旦假期刚过,就有一座城市被众多网络媒体封号“2024年第一个网红城市”。但把媒体文章一一点开,却发现,只不过是那么两三篇通稿,反反复复地刷,甚至,很多网络媒体连“改个头、换个面”的表面功夫都不做。
必须承认,那座以冰雪世界、冰雕乐园著称的城市,在这个冬天,也确实发生了一些旅游的新闻热点故事,城市也着实做了不少“淄博式”的服务型工作。但说实话,网红了吗?并没有,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次季节性的周期热潮叠加疫情之后的旅游反弹。
能够理解,那座城市为什么如此热切地想当网红。因为,今日的世界,一座城市似乎只要抓住流量,就能从籍籍无名或少人关注转身火遍全国,带来名气,带来商机,带来诸多可能。于是,争夺网红城市的头衔,开始成为众多城市谋划的重点。
且慢,且慢,盲目地“抄作业”甚至只抄个那“作业簿”的封皮,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故事古即有之,今日更不少见。真心努力当一个网红城市,一些基本的概念首先要清楚。
网红城市,本质上是城市营销的时代印记。我们可以从一个理念、一个案例理解。
理念源自市场营销学。城市营销是企业营销的延伸,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提出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理念,并写出了《国家营销》。城市营销,即把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对城市内的产品、企业、品牌、文化氛围、贸易、环境以及城市形象进行现代化营销。而营销学讲究的核心竞争力,恰是一种差异化的感知与情感体验。
案例是1977年的纽约。公众号“DT青年理想城”的文章有介绍。1977年,纽约历史性的大停电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城骚乱,使彼时的纽约身陷经济危机、人口外迁严重、治安一片混乱。为了走出困境重振旅游业,纽约推出了城市宣传的Logo——“I♥NY”。当“I♥NY”的标志渗透进纽约的每一个角落,在大街小巷中流动时,这个作为城市营销产物的符号,陪伴纽约从低迷走向复苏。于是,在这个被称为“一个符号拯救了一个城市”的案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营销的魔力。
事实上,现代营销学理念以及纽约这个被视为现代城市营销鼻祖的案例,都告知我们,城市营销,或者今日的网红城市,其核心的要素,正在于你有一个在人们心目中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经久难忘的城市认知或曰城市标签。1977年的纽约,这个认知标签是焦虑的爱心;今年的淄博,刚“出圈”的时候是“灵魂烧烤三件套”,而能够持续网红的则是“人情味儿”“政通人和”以及“有温度的城市”。
公众号“读城记工作室”曾有总结《网红城市,已经4.0了》。在其四个版本的网红城市描述中,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桂林,是1.0版本,拼的是综合实力、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香格里拉、厦门、丽江、拉萨,是2.0版本,红的是一种脱离传统都市的生活方式;重庆、成都、长沙、青岛,是3.0版本,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场景,有意无意通过图文、视频广泛传播,再由官方根据走红特点打造城市IP;淄博、隆回、江门、榕江等,是4.0版本,或凭借极具烟火气的地方饮食、生活场景,或踩中当代年轻人的关注点甚至痛点,在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一炮而红。
毋庸置疑,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网红城市,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城市认知或标签。西安是六朝古都,桂林有“山水甲天下”; 厦门给自己涂满了文艺气息,丽江则与“诗与远方”深度捆绑;提到重庆是奇幻瑰丽的洪崖洞和半山腾出的轻轨,提到长沙就离不开美食和追星;淄博的烧烤、榕江的村超,则已然不用再多说。
请注意,这些城市认知,早期的网红城市,或是口耳相传、自然形成;后起的新兴网红,则大都有着幕后的精心策划。但无论哪一种城市认知,都是在自己的城市生活中自发生长出来的,因为自具地方特色,也就成了众人皆称道的城市标签。可以说,没有一例城市标签是“现抄”的。即便是榕江的村超,也源自当地群众的热爱和坚持,项目在地方的历史长达几十上百年,只不过城市营销师给它穿了件时尚外衣。
所以,当我们厘清了网红城市的这些最基本概念,或许我们便能够确定,想当网红的城市,最重要的,并不是急切切地发通稿、买热搜,而是找出最具地方特色的基因,踏踏实实地坚持做那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认认真真地过好独属于自己的当下的快乐生活。然后,一个契机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