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宏瑗
学校大多有自己的校歌,我唱过的或听过的有两首:一首是我的初中母校市二中(现为崇实女中·茅以升中学)的“在那高高的风车山上……”另一首是我的高中母校省镇中的:“壮丽山川古润州……”前者是上世纪60年代初在市二中读书时学会的,后者是2022年省镇中举办百卅校庆前才知晓的,且第一次看到听到这首歌的视频音频。
先说说镇中的校歌:“壮丽山川古润州,江左人才渊薮。院本南泠,山依北固,一黉弦诵声悠。课士分斋,联班同舍,吾侪于此藏修。击楫祖生,读书萧统,尚友抗志千秋。努力前程,探源学海,顺应江水潮流。”
这首歌创作于1928年,词曲作者卢彬士和顾西林当时都是镇中的教师。卢彬士是清末举子,老派文人,诗书皆佳。他写的镇中校歌歌词庄重工整,意蕴深邃,奋发向上,波澜老成,加之顾西林采用进行曲的平直节奏,旋律铿锵有力,豪迈刚健,歌者定然充满激情豪情,感染自己也感染听众。只是对于后来主要接受白话文教育的多数镇中学子(曾经学过的一点古汉语知识早就还给了老师),歌词的某些藻饰和用典艰涩难解。听说去年校庆前,一些镇中三届学生学唱这首校歌时,为免念白字,特地在歌纸上的“薮”“黉”“侪”等冷僻的字词旁标注上拼音和释义。
据京江晚报报道:镇中举办百卅校庆典礼时,卢彬士的外孙王守方特意给校方发来祝福:……校歌反映了外公与当年同仁们对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鲜明立场,通过自身影响了大批莘莘学子,造就大批国之栋梁……王守方表示,作为卢彬士的后人,他体会到了校歌对镇中意义深远的内涵,他觉得很光荣。
对于顾西林老师,我一直以为能作出镇中校歌如此澎湃昂扬旋律的他是一位七尺男儿,网上查了一下,顾老师竟是女性,且是非凡的女性。她出身精通音律的书香之家,14岁入读上海启民女校专修音乐,6年后毕业,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终身未嫁,被她的学生称为“音乐妈妈”。她优雅高洁,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1968年被迫害含冤去世。在她长期任教的杭州师范学校(现杭州师范大学)内,有专为纪念她而修建的“西林亭”和“西林路”。
情怀豪壮的镇中校歌却命运艰辛:先是新中国成立前随着蔓延的战火与师生一同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深埋多年,直至改革开放后,才被有识之士从尘封的历史档案里发掘出来,再度唱响。如今,它已经成为镇中校园文化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元素。
再说说初中母校二中的校歌“在那高高的风车山上……”或许因为档案缺轶,在二中的校史资料中并未查到这首歌的“校歌名分”,但我认识的二中校友都一致认为,它就是当年母校的校歌。当然,毕竟是六十年前学唱的歌,歌纸散失,校史亦未留痕,歌词已难以记全,问了数位老同学,凑起了大概,敬请记忆力好的校友补正。
“在那高高的风车山上,耸立着幢幢楼房。美丽的花儿,放着清香,松树白杨环绕着山岗。
长江的白帆点点而过,火车的车厢装满货物。这里是我们的学校,我可爱的红专战场。”
这首歌大概创作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词朴实清新,当然也一定会打上“激情燃烧岁月”的历史烙印。
与镇中一样, 二中校歌的词曲作者也都是本校教师,都是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曲作者都是女士且都毕业于教会学校。
印象中当年二中的音乐教室在校园西侧的一栋古旧沧桑的美式小楼里,肯定是在一楼以上,因为要爬楼,第几层记不得了。教室一隅有一架国外的立式钢琴。音乐老师姓易,名莎丽,曾经教过我们一段时间的英语,她就是校歌的曲作者。
易老师举止优雅,衣着考究,待学生和蔼温柔。我们班少数同学调皮顽劣,个别同学“看人兑汤”,音乐课上故意不守纪律。记得学唱校歌时,易老师耐心地一遍遍弹琴,一次次教唱,渐渐地,我们终于记住了校歌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跳跃的三拍子“咚哒哒”华尔兹舞曲节奏。至今我仍然会哼唱这首歌的全部音符。
歌词写得也好,犹如一幅简洁的素描,虽寥寥数笔,却勾勒出那个年代母校环境的特点:二中确实与穿越宝盖山的沪宁铁路为邻,上下学经过黑桥时常常能见到车厢里装满各种货物的喘气的火车,天高云淡的日子,风车山顶上也确实能遥看长江中的点点白帆,没见过世面的我们都认为风车山是“高高的”……
歌词作者究竟是谁?校友们回忆了几位,最后基本认定是赵问梅老师,她教高中语文,我没有当面聆听过她的教诲,我那时是初中的学生。
一个甲子过去了,长江上“点点而过”的白帆早已消逝,也不会有人形容学校是“红专战场”,但只要唱起这首校歌,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当年风车山上的人和物,心中就会涌起对那个年代五味杂陈的回忆。
我以为:校歌的历史无论短长,都是那个年代的遗存,留有那个年代的信息。一般说来,校歌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校史长卷中特别的一章,不要轻易修改它,哪怕它有瑕疵。说到底,校歌只是一首能留下、激起校友们或美好或艰辛或特别的校园记忆的歌曲而已。至于校歌的演唱形式,可以商量,只要不轻佻,合唱、独唱乃至齐唱各有千秋。据报道,浙江某高校学生近年曾将合唱版校歌改成摇滚版,有人问校歌的创作老师有何看法,他笑答:欢迎探索,只要校友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