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源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冬季学校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做好冬季流行性疾病防控工作,明确要求不带病上课上学。各地纷纷响应,被网友大力点赞。
头上还贴着退烧贴,左手打着吊瓶,右手奋笔疾书……这样的场景,着实让人看着心疼。生病就应该好好休息,这本是常识。为何到了生病的学生身上,就变成了“轻伤不下火线”?
笔者认为,每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名充满焦虑的家长。家长何尝不知道生病的孩子应当得到充分休息,但是出于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落下了课业”等考虑,这才让孩子“一边打点滴一边写作业”。家长的本意是“学习治疗两不误”,殊不知这样的安排既无法让孩子安心养病,也无法让孩子专注学习,是真正的本末倒置。教育部要求“不带病上课上学”的通知,则是对这种本末倒置价值取向的纠偏,体现了真正对孩子负责的态度,也展现了教育的温度,故引发网友纷纷点赞。
其实,让孩子带病学习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这更像是一种长期“鸡娃”的习惯性延续。当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进则退”的焦虑。孩子上幼儿园、小学时,焦虑孩子能否赢在起跑线;上初中时,焦虑孩子能否考上重点高中;上高中时,焦虑孩子能否考上重点大学……在层层焦虑的裹挟下,“小病小痛不能影响课业”的观念也随之滋生。
教育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过度紧绷更是无益于孩子的成长。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让教育回归本质的“好声音”。比如,“学渣”爸爸在家长会上发言称“相信儿子完全有可能成为国之栋梁。”引发无数网友共鸣,正是因为让人们看到了在成绩之外,教育的更多意义和价值。
落实“不带病上课上学”不仅需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行动起来,也需要“治愈”广大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根治这种“教育焦虑”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深入地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构建更为多元、包容的评价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路虽远,行则将至。让我们一起从爱出发,让更多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拥抱更加出彩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