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正
一张好端端的日历表,被女儿用刀片裁出几个窟窿,我注意了一下,被裁去的,是已经过去的月份;本月已经过去的日子,虽然暂时还没有裁去,却也被用黑笔涂掉,难辨数字。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女儿告诉我,是班主任这样教导他们的:你们已经没有以后,只有现在。女儿离中考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师的意思很明确:如果现在还不知道抓紧时间学习,一切为时已晚,你们将永远和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说“拜拜”了。“以后我再好好学”,肯定有不少孩子喜欢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等到羊全部丢光,再想起补羊圈,迟了,没有“以后”了。
我的高中阶段,老师跟我们反复强调过另外一句话: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几个字,当年确实给了我们不少勤奋学习的正能量。在那个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的年代,类似的激励人心的话还有许多。在一所升学率不错的农村高中,据说每个学生宿舍墙上都贴着这样一句口号:“别忘了你还是农村户口!”曾几何时,考大学,转户口,分配工作,捧铁饭碗,是每一个农村学子的梦想。
距离高考,女儿还有三四年,但老师、社会,包括我们家长,传递给她的中考压力,不逊于我们当年高考。作为过来人,作为有了一定社会阅历的中年人,我并不希望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毕竟凤毛麟角,就我们这个县级小城而言,有时两三年也出不了一个,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孩子“出类拔萃”。即使我们自己,当年也没有“出类拔萃”,如果孩子反问我们:你当年怎么没有考上某某名牌大学?我们将无言以对。我们是心虚的。更何况,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工作,并非只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才能做得好;有些岗位,换他们来,未必能做得及一般人好。
这个社会上,有一举成名、一夜暴富的人,但大多人,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他们的成功,是需要有无数个失败后的“以后”的;他们的成功,也许仅仅是失败九十九次后唯一的一次成功,只是人们让成功的光环眩晕了眼睛,没有看到之前的失败而已。人生能有几回搏?只要我们想搏,是可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我想对女儿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一生的努力,只是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可是,这样的话语,眼下我不能对女儿说,怕她有误解。
我认识一位女作者,她的父亲是一名很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发表过许多文章,甚至自费出版过一部长篇小说,她自己,却只有初中文化,很显然,她不是父亲的骄傲。她藉以生存的饭碗是一家小小的打印社,她是老板,也是唯一的员工。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陌生的顾客将一沓文稿交给她打印,她无意中问了一句:“你打印这些稿子干什么?”和对方交谈后她才知道,这个顾客做过这个小城的文联主席,这些稿子是要投出去发表的。她的心颤了一下:这样的稿子我也能写!为生计忙碌之余,她果真敲打键盘尝试写起来。
三五年之后,已近知天命之年,她将自己这几年在大小报刊发表的文章集中起来,自费出版了一本集子,集子送到我手上,认真读了几篇,我禁不住感慨:身边真的有许多人,他们比我更适合当作家,这位女作者便是其中之一。她小时候从父亲书橱里偷偷看过的那些书,为她“以后”写作帮了大忙。此时,她的父亲早已驾鹤归西,我想,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女儿,为这个女儿感到欣慰……
我一直想把这个故事说给女儿听。又不敢。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如人意,我怕给她某种心理暗示。虽然人生会有无数个“以后”,人生能有无数回“搏”,但在人生关键的“节点”,我还是希望她懂得珍惜,竭尽全力去搏一搏。老师说得对,抓住现在,永远比寄希望于“以后”重要。
“以后”的大多事情是说不清的。关于“以后”的许多道理,还需要女儿自己去悟。一把锋利的刀片,或一支黑色的笔,是裁不尽、涂不掉所有“以后”的。无论如何,拥有现在、善待眼前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为自己留着“以后”,我们不能没有“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