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第10版:西津渡

陶渊明归隐田园以乐慆忧

□ 滴石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着对田园的热爱,平淡而醇厚,深情且隽永。那恬美静谧的田园,使人惬意,让人迷恋。过去读这些诗,一直认为陶渊明是个超脱世俗的高人,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其乐融融。读《晋书·陶渊明传》及陶渊明田园诗的众多赏析文章以后,感到并非如此,陶渊明在田园,乐有乐,愁很愁,乐时有忧,愁时有乐,生活得既畅爽又纠结,可谓以乐慆忧。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萧统在《晋书》中对其特性的概括,十分精准。何谓“少有高趣”?意为少时就有很高的志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因其少时博览经书,深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理想。“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这些诗句清楚地表达了他胸怀四海的志向。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东晋司马氏皇权与世家大族明争暗夺、朝政混乱不堪的时代。“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尽管他是为东晋政权建立立下殊功的晋朝名将陶侃的曾孙,但司马睿被实力强大的王氏家族压得喘不过气,名义上的朝廷统治者自始至终掌握不到皇权,东晋朝堂实质上是一个空心政权。统治者为了皇权根本顾及不到像陶渊明这样胸怀大志、高趣博学之才的发展空间,而世家大族为了利益又把家族之外的所有势力视为异己。尽管陶渊明没有成为社会的弃儿,但绝对成不了社会的宠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渊明踏上社会,“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只会形成一个他看不上别人,而社会上层完全不会接纳他的格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千古名句,典型地反映出陶渊明的生存状况。被陶渊明称为乡里小儿的是督邮。督邮是太守派出去监督辖地的官吏。陶渊明觉得他就是个乡巴佬,自己怎么可能在他面前折腰。因为曾祖父祖父的关系,他自觉家族显赫,可整个政治圈子绝对没有高看过他。所以,出身名门,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却十几年中只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最高职位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时的彭泽县令,都是些芝麻绿豆官,而且当得窝窝囊囊。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而天生“任真自得”“性本爱丘山”,于是他忧中寻乐,把自己的情趣、才华,倾注在田园山水之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首诗陶渊明把自己的心迹说得非常明白。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混沌不堪,可清谈之风炽盛。尤其是以阮籍、嵇康、山涛等为代表的晋代“竹林七贤”,放荡不羁、蔑视礼教、高谈玄论、不拘小节。这种“魏晋风度”自然会影响到博学善文、颖脱不群、诗文与他们齐名的陶渊明身上。他不像他们那样沉溺诗酒、剧烈反抗,但政治上他苟合取容、降志辱身,却找不到一点乐趣,“清谈如水玉,逸韵贯珠玑。高位当金铉,虚怀似布衣。”陶渊明一定会有刘禹锡这首诗中清谈闲逸的美妙感觉,也一定有元好问“新诗互酬唱,清谈见滋味”的快乐之意。因此,与其在政坛上闷闷不乐,不如归隐田园,过闲恬静美的生活。

然而,清谈终究是填不饱肚子的。归隐之初,他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仆人帮他一起耕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每天喝酒,欣赏白云、远山、花草,生活非常轻松惬意。然而,43岁时,家中突发大火,屋产尽毁。清谈闲适的物质基础丧失了,生活变得穷困潦倒。“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原先舒适静美的田园,在夏日抱饥寒夜无被的环境中,却变成了“螟蜮”的乐场,“田园诗派之鼻祖”,乐中忧来。

我之所以今天来赘言陶渊明愁乐杂间的田园生活,是感到这种状态对后人非常有启迪意义。综观陶渊明的一生,田园诗充分表达的怡然自乐、山水之乐、田园之乐,是真切的,给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他田园之乐中的愀然、悒悒之感,也是真实的存在。我们不能因为他田园诗的优美,而不思其真实生活之苦涩。知其艰辛生活中能充分表达田园之美的情怀,更觉得这些诗既诗文优美,又意境深邃,耐人寻味。陶渊明是“任真自得”的,但他选择归隐田园,又不可以仅仅认为是他个性使然。这是他面对社会对他的剧烈撞击选择的缓释应对办法,他用徐缓的力量,让自己的生活丰盈而美好。知道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他在田园里以乐慆忧的多味感觉。他的生活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身处太平盛世是第一大幸。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有多种环境和多种途径,处世大可不必非此即彼,苦乐忧喜总是相伴相随的,要紧的是自己有一种韧长的力量去坚持。

2023-11-2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4216.html 1 3 陶渊明归隐田园以乐慆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