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
第10版:西津渡

孟河医派中的镇江人

费伯雄

丁甘仁

章次公

□ 徐 苏

孟河之名,源于唐朝常州刺史孟简拓浚河道而来。孟河在武进奔牛西北,由浦河(旧名浦渎)一路贯穿养济河、午塘河、小横河等十余条河流而成,是南接京杭大运河北达长江的通江河道之一。在明清时期,孟河镇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镇上的不少读书人开始弃儒从医,他们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且受儒学之影响,同业相互切磋,阐发古典经籍之奥义;或承诸子百家之说,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医家,逐渐形成了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在我国中医界享有盛誉。“孟河医派”名称的由来,见于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中的丁仲英跋言:“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 中国医史学家陆锦燧在《香岩经·序》曾说:“江浙间医家多以治瘟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瘟症,由是有孟河医派、叶派之分。”又指出了“孟河医派”的来由。据传孟河医派鼎盛期,200余户人家的孟河小镇,就有十几家中药铺。《武进阳湖县志》有记:“小小孟河镇江船如织,求医者络绎不绝”,“摇橹之声连绵数十里”。可见当时孟河医派医事之盛。清初以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四大名医,赢得了 “孟河四大家”美名。

孟河医派与镇江医家的关联

孟河与镇江地缘相接,医脉相通,孟河医派的形成与镇江的医家亦有关联,镇江的医家曾迁徙孟河,在那里助推了孟河医派的崛起。孟河医派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费氏,原籍江西锴山县,后落户镇江,曾为明末朝臣,入清不愿为官,隐迹从医。到四世费尚有时,因避战乱,迁居孟河,秉承家业,擅长内科杂病辨治,由此,开创了孟河费氏医学生涯。代有传人,以九世费伯雄最著。费伯雄先儒后医,24岁时受知于镇江名医王九峰,悬壶执业不久,即以擅长治疗虚劳驰誉江南,曾为林则徐家人治病,与林则徐是至交。道光年间曾两度应召入宫廷治病,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和道光皇帝失音证,被称为“活国手”。咸丰时,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其诊治除“醇正”外,又以“缓和”为特点,是孟河费氏学术思想的结晶之一。《清史稿》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为最著。”

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甘仁与镇江弟子章次公

孟河后起之秀丁甘仁与费伯雄有间接的师承关系。他曾跟其兄丁松溪学习脉法,而丁松溪为费伯雄之弟子。丁甘仁,字泽周,1865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通江乡孟河镇。幼年聪颖,曾从业于名医马仲清及其兄丁松溪,后又从业于名医马培之。他刻苦学习,勤学深研,对马氏内外两科之长(包括喉科)能兼收并蓄,尽得其真传。学成之后,初行医于孟河及苏州,后至上海,道乃大行,名震大江南北。他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着手创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门诊和病房作为实习基地,培养中医人才,成绩卓著。期间为全国培养了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秦伯未、章次公、曹仲衡、刘佐彤、陈耀堂、张伯臾等一大批中医骨干。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颂。孙中山先生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以示表扬。

丁甘仁的弟子章次公是我国杰出的中医教育学家和临床学家。章次公(1903~1959年),名成之,字次公,号之庵,以字行世。镇江丹徒人。早年就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名医丁甘仁、曹颖甫及国学太师章太炎先生。1955年冬章次公赴京工作,历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他还兼任中南海的保健医生,曾多次为毛主席看病,为周总理、朱德,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调理过身体。章氏编著有《药物学》5卷,收常用中药95味,每一味均介绍名称、科属、品考、产地、形态、修治、性味、成分、用量、方剂名称、作用、效能、禁忌、编者按,具有内容丰富、用语精炼、中西合璧的特点,其中不少内容被收入《中国药学大辞典》。另著有《诊余抄》一集,曾陆续发表于当时的医学杂志,门人将其部分验案整理成《章次公医案》刊行。章次公重视医德淡泊名利,从不为名利而争,但为学术、为真理,却常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对于中西医相互诋毁,各自固步自封的状态,章次公提出了“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指出中医和西医应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章次公先生在中医界是名副其实的大师,富有同情心,对于贫困者不收诊金,并免费给药。对患重病不能起床的贫民,邀之即去。每天只看三四十号病人,病人药到病除,基本上不会再来。人们称赞他“是一位诚朴质直,胸中毫无欺诈城府的大学问家”。

镇江名医王九峰与孟河医派的交往

镇江名医王九峰,对孟河医派的形成颇有影响。王之政,字献廷,号九峰,江苏省丹徒人。清乾隆、嘉庆年间之名医。祖籍开沙,居于月湖。自幼聪明,好读书,对于医学书籍“独得精蕴”。医术极高,“生死吉凶,一诊立辨”。他曾行医于扬州,当时名臣如费淳、铁保、陶澍等纷纷与之交,邀请和拜访的人往来不绝。 为人“磊落慷慨,有丈夫气”,给人看病不计较诊金,随病人自己愿意给多少就行,因此每天向他求医的人极多。他无暇著述,就在诊病时让弟子坐在旁边,每看完一个病人,叮嘱弟子记下方子。门下弟子极多,其中虞克昌、李文荣、蒋宝素、朱致五等均成为清代名医。

王九峰精通内外科,尤以治内科妇科虚证为多,治法以调理见长。《清代名医医案大全》谓:“大江南北莫不知有王先生者,先生尝至孟河愈奇疾,惊其士大夫……”。他在诊病时不仅要用到各种煎剂和现成丹丸剂,还用自制的丸、散、膏、胶等达120多种,用以治疗42种病症。他会根据不同病人的症状进行适当调整,随机应变。有人将他称为“诊治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之高手”,曾召为御医,授太医院院监,名重公卿百姓间,为医者所推崇。今武进县挖掘孟河医家的医案中,经考证不少是王九峰之笔,可见一斑。

孟河医派对镇江中医界的延伸

到了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孟河医派的众医家开始分枝散叶,出现了迁居外地者,至清末民初,达到高潮,著名者有沙石安、巢崇山、余听鸿、费绳甫、丁甘仁、贺季衡、邓星伯等。其中沙石安(1802~1887年)自孟河迁往镇江大港,以内外科名世,有“大港沙派”之名。沙家祖籍原在孟河镇,其祖父沙晓峰和父亲沙景韶是孟河的名医。后来由于沙家的子孙繁衍,除了有一部分仍旧留在孟河继续行医以外, 又分出了两支: 一支迁到镇江的大港;一支迁到苏北的淮阴去行医。直到如今, 在这三处还有沙家的后裔在行医。以沙石安及儿子沙桐君为代表的大港沙派精擅内、外、喉科。

贺季衡(1866~1934年),原名钧,号寄痕,镇江丹阳人。幼年在家塾攻读,天资颖悟。7岁那年他患肠痈,被孟河名医马培之治愈,由是奋然有志于医,10岁便参读医书,能“撮要背诵并有所领会”。14岁到孟河随名医马培之学医。孜孜不倦,悉心钻研,深得马培之器重。学医六年后,业成回到丹阳挂牌行医,在医道上精益求精。起初,病家见其年轻,处方又与众不同,半信半疑。后来,许多医生束手之疾,他连治连愈,不少疑难杂症,均能妙手回春,以医名世。贺季衡精内外科,早些善治温热病,晚年以调理杂病为多,经验丰富。编有《指禅医案》行世。随着贺季衡医术及其声望的提高,慕名前来拜师者亦接踵而至,其门生先后达三十六人。

2023-11-24 2 2 镇江日报 content_284215.html 1 3 孟河医派中的镇江人 /enpproperty-->